语文教学为何难见成效?学习科学揭示:教师需掌握学习底层规律

   时间:2025-02-15 01:01 来源:天脉网作者:唐云泽

在文学与教育的交汇点上,一篇深度文章近日引发了广泛讨论。文章以文学工作者的独特视角,探讨了“文学理解”的核心要素,以及这一理解如何受到个人经验的影响。

文章指出,文学理解并非空中楼阁,而是需要坚实的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没有经历过文字所描述情境的读者,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触及文学的深层内涵。这一观点得到了学习科学领域的强烈共鸣,被认为是对学习过程本质的精辟概括。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看,经验在知识构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无经验则空,经验无概念则盲”的观点,与文章中的见解不谋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也强调了经验与知识的互补性。

然而,现实教育环境中,学生常常过早地接触了大量缺乏生活经验的词汇和概念。这些词汇在学生的心中如同空壳,需要长时间的生活经历去填充。刘亮程老师以其自身的创作经历为例,生动诠释了这一过程。他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感受后,才与那些曾经空洞的词汇相遇,真正理解了它们的含义。

针对这一问题,学习科学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其中,情境学习原理尤为重要。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情境而抽象存在。因此,为学生创设与知识相关的情境,成为提高理解能力的关键。这可以通过类比、创设情境或利用想象等方式实现。

(示意图:情境学习原理)

想象力在这一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它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经验,但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接近于真实的“虚拟经历”。通过想象,学生能够构建出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蕴。

然而,想象力也并非万能。它受到个人经验、擅长领域以及想象清晰度和真实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过高地估计和依赖于学生的想象力同样存在问题。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文章最后强调,语文教学研究者和教师应当深入学习学习科学理论,以助力教学摆脱长期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通过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过程,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文学、感受文学的魅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