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在现代社会,睡眠问题已成为许多人的“甜蜜烦恼”。相较于祖先们因缺乏电灯而早早入睡的习惯,现代人因各种原因长期面临失眠困扰。失眠不仅影响白天的精力,还可能增加患癌风险。研究表明,夜间光照会减少体内褪黑素的含量,这种激素对抑制肿瘤生长至关重要。
然而,并非所有失眠者都需要立即寻求解决之道。最新研究揭示,个体的睡眠模式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例如,英国萨里大学的科学家发现,PER3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可导致人们入睡时间相差多达一小时。天生“夜猫子”基因型的人对睡眠缺乏有一定的抗性,即便熬夜后认知能力仍能保持正常。
睡眠长度也在一定程度上由基因决定。某些人即使每晚只睡4小时也能精力充沛,这可能与DEC2基因的变异有关。这种变异不仅减少了睡眠时间,还增强了对缺觉影响的抵抗能力。反之,携带其他基因变异的人可能需要更长的睡眠时间。因此,评价睡眠质量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只要醒时感觉精力充沛、思维清晰,即可视为良好睡眠。
那么,动物为何要睡觉?传统理论认为,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促进新陈代谢基因的活跃。另一种说法是,睡眠与长期记忆的形成密切相关。在睡眠中,脑波形态多为舒缓的α波,有助于蛋白质生成和细胞结构改变,从而提升记忆力和创造力。科学家还提出了突触稳态说,认为睡眠时神经元会修剪过长过多的突触,为第二天的新需求做准备。这一理论在小鼠身上得到了验证,睡眠时小鼠脑中的突触比清醒时小了18%。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科学研究指出,关键在于深度睡眠。调节体温规律是提高深度睡眠质量的重要方法。体温升高会使脑电波频率增高,人处于清醒状态;反之则容易入睡。白天多晒太阳、夜间避免光照,有助于分泌褪黑素,缩短入睡时间,延长深度睡眠。白天适当运动也有助于改善睡眠,但睡前2-3小时应避免运动,以免因身体亢奋而难以入睡。
科技手段也为改善睡眠提供了帮助。例如,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可监测睡眠质量,但仅能反映翻身频率,无法准确反映脑电波运转情况。医院的全天候脑电波监测虽然更为精准,但成本高昂。综合来看,实现良好睡眠并不复杂,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当锻炼,辅以科技手段,即可享受高质量的睡眠。
在大自然中,动物们也面临着类似的睡眠挑战。以大象为例,它们因人类活动不断迁徙,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大象群在迁徙过程中展现出深厚的群体情感和智慧,它们通过相互鼓励、寻找水源和食物,共同应对生存挑战。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对大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引发了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结语】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良好的睡眠都是健康生活的基石。通过科学的方法和自然的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睡眠问题,享受更加充实和活力四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