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近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一次特别的驾驶体验,他亲自驾驶小米新车YU7,横跨内蒙古、山西、河北三省,全程达到1310公里,期间仅充电一次并稍作休息。这一壮举展示了小米YU7在续航和性能方面的卓越表现。
雷军透露,在整个行程中,车辆保持了平均时速100公里以上的速度,车内空调温度恒定在22℃,即便在零下10℃的低温环境下,车辆出发时的表显续航为1280公里,中途仅通过12分钟的超快充补充了18%的电量,最终抵达目的地时还剩余82公里的续航。小米YU7作为小米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预计将采用增程技术路线,综合油耗为5.2升/百公里,CLTC纯电续航里程达到246公里。其搭载的1.5T增程器热效率高达44.9%,配合宁德时代的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和800V高压平台,仅充电12分钟即可增加230公里的续航。
小米YU7不仅在续航上表现出色,其性能同样令人瞩目。四驱版车型搭载了前220千瓦和后288千瓦的双电机组合,零百加速时间已进入3秒俱乐部,同时CLTC综合续航里程仍保持在1200公里以上,实现了性能与效能的完美平衡。
回顾小米汽车的首年表现,SU7纯电轿跑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智能化的配置,在30万级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首年交付量达到12.8万辆,其中Max激光雷达版本占比超过六成。然而,SU7的产能爬坡过程也暴露出了新势力普遍面临的供应链挑战。面对定位更主流的SUV车型YU7,小米的北京工厂或将面临新的产能考验。
从市场角度来看,YU7切入的30-40万中大型混动SUV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2023年该细分市场的同比增幅达到87%,理想L7、问界M7等竞品车型的月销量均超过万辆。小米YU7凭借其3000毫米的轴距、全系标配的激光雷达智能化配置以及小米生态的跨设备协同优势,有望在市场上复制其手机领域的“性价比旗舰”策略。行业分析师指出,在冬季续航衰减仍是纯电车型痛点的背景下,YU7在零下10℃环境下的真实续航达成率,或将成为其打开北方市场的关键。
盈利方面,小米汽车同样寄予厚望。以SU7的财务模型为参考,其单车物料成本约为18.7万元(包括宁德时代电池模组、英伟达Orin芯片等核心部件),以均价29.9万元计算,理论毛利率可达21%。而YU7采用增程式混动系统,省去了大容量电池包的成本,配合自研增程器和电控系统,预计成本结构将更加优化。若YU7首年实现8万辆交付,按35万元均价计算,将为小米汽车贡献超过50亿元的毛利。
然而,新能源车市的价格战日益激烈,特斯拉Model Y、小鹏G9等竞品已启动官方降价。小米能否在维持科技溢价的同时,守住价格防线,将决定其盈利窗口期的长短。雷军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和资本市场的期待,都显示了YU7不仅仅是一款新产品的推出,更是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落地的重要一环。在这场续航马拉松的背后,小米正向传统车企的技术话语权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