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留学生在全球范围内频遭暴力犯罪、诈骗案件及意外事故的困扰,这一现状不仅令人痛心,也凸显了留学安全教育体系的缺失。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际学校和准留学生该如何应对?如何确保留学之路的安全成为摆在眼前的重要课题。
多位家长坦言,相较于学业成绩,他们更关心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南加州中国留学生遇害的悲剧再次敲响了警钟,留学生的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从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到英国伦敦针对亚裔的暴力抢劫,再到澳洲频发的“虚拟绑架”电信诈骗,留学生群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维度安全威胁。
北京某国际学校的家长刘女士透露,留学圈中流传着许多暗语,如“零元购”、“保命钱”等,这些暗语实际上反映了某些国家和城市的治安问题。她的孩子在美国加州名校上暑期课程时,因担心安全问题,不敢乘坐地铁、不敢前往麦当劳,甚至在天色渐晚时都不敢出门。宿舍失窃事件也时有发生,因缺乏摄像头和人身安全保障,学生们只能自认倒霉。
刘女士认为,国际学校在12年级时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保护培训,而不仅仅是等待offer和准备毕业。她强调,关乎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一课绝不应仅仅停留在宣传册上。
随着留学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准留学家庭开始重视这一议题。他们意识到,留学安全不应始于抵达目的地,而应从择校阶段就开始进行“反向背调”,以提前评估目标学校及周边环境的安全系数。
北京国际学校的另一位家长王女士表示,许多孩子在选择目标学校时,都会对学校和所在城市的治安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尽可能避开治安较差的地区。同时,他们还会与已经升学的学长学姐保持联系,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治安问题。王女士的孩子就曾因学校位置偏僻、治安较差而放弃申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在择校阶段,准留学生可以关注学校安全数据的透明度。例如,美国的《克莱里法案》要求所有接受联邦资助的高等院校必须公开其犯罪统计数据,并制定紧急应对计划。留学生可以通过查询学校官网的年度安全报告,了解性侵案件处理流程、夜间校车覆盖率、紧急报警装置密度等指标。
社区风险筛查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留学生可以利用在线工具分析学校所在区域的治安与自然灾害风险。例如,洛杉矶部分高校周边因流浪汉聚集而犯罪率较高,而南加大和UCLA虽然同处加州,但周边环境却大相径庭。
然而,安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案例教学缺乏、法律与场景脱节、实操技能空白等问题亟待解决。留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自我保护策略,并将其内化为“肌肉记忆”。这包括注意信息防护、做好隐私管理,主动降低“受害概率”、保持避险习惯,以及构建应急网络等。
安全教育已成为留学的“第一必修课”。国际教育者需要摒弃功利思维,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而留学生也应清醒认识到,安全防护能力才是决定留学旅程能否平安完成的关键。只有学校、家庭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为留学生构建一个安全、健康的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