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撸猫史,哪个朝代最适合猫奴?

   时间:2025-02-13 00:56 来源:天脉网作者:朱天宇

近期,文史作家马陈兵推出的新作《猫民十记》在文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集诗、文、画于一体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文人养猫的日常点滴,展现了猫儿们的多样面貌。

书中,马陈兵笔下的猫形态各异,有的优雅约会,有的酷劲十足,还有的踏遍青山,虎虎生威。这些猫不仅拥有健硕的肌肉和独特的态度,更有着幽魅的眼神,与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肚子里的想法层峦叠嶂,令人捉摸不透。

除了生动的描绘,书中还包含了对猫历史的深入考证。其中,三篇专题文章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的宠猫历史以及猫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文学中,马陈兵发现了一种颇为独特的“猫基因”。他提到,屈原的《离骚》、《招魂》等作品,哀怨缠绵,颇似猫儿的喵喵叫声。而香草美人的传统,更是可以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猫性的一种体现。北方的猫则被描绘为战斗、不羁的形象,与南方的失宠家猫、怨旷野猫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探讨中国最早的撸猫歌《狸首》时,马陈兵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礼记·檀弓》中记录的孔子朋友原壤所唱的撸猫歌,很可能就是《狸首》的一部分。这一解读不仅为《狸首》留下了新的诠释空间,也为狸花猫或虎斑猫作为中华田园猫形象代表提供了有力证据。

进入辽金宋时代,民间宠猫的风气逐渐兴起。从北宋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孩童与系着红带的狸猫相伴的场景。而在宋朝,人们既享受着撸猫的乐趣,又热衷于品尝“猫头”美食——这里的“猫头”实际上是指毛笋的别称。这种独特的猫文化现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猫的深厚情感。

然而,隋唐以后,由于“猫鬼”大狱等事件的影响,猫在明面上受到了冷落和污名化。尽管如此,猫仍然通过民间渠道传播到了日本,并在平安时代后逐渐融入了日本的妖怪文化。在《百鬼夜行》等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猫为原型的妖怪形象,如风狸、猫又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在一定时期内失去了对猫文化的关注,但日本绘本画家创作的《活了100万次的猫》在本世纪初被译介引进并在中国广受欢迎,实现了“千岁西归”的文化回归。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猫文化的跨国传播力,也体现了人们对猫这一独特生物的永恒喜爱。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