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一项由微软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发布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职场的广泛应用,人类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悄然退化。
这项研究聚焦于319名知识型工作者,他们来自教师、业务员、护士等多个职业领域,共分享了936个在工作中使用GenAI的真实案例。通过详细调查,研究人员发现,当工作者对AI产出的内容信心满满时,他们往往倾向于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转而直接接受AI的结果。相反,只有在对AI产出持怀疑态度时,他们才会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对AI的结果进行评估与改进。
研究数据进一步显示,随着GenAI的普及,知识工作者的角色正从任务执行者转变为监督者,这一转变伴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微妙变化。与使用传统方法的工作者相比,依赖GenAI的工作者在执行任务时产生的结果多样性显著降低,反映出他们在个性化、场景化、批判性和反思性判断方面的缺失。研究人员指出,这正是批判性思考能力退化的表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自动化的普及不仅改变了工作方式,还可能剥夺了人类锻炼判断力和加强认知能力的日常机会。研究团队在论文中写道:“自动化的讽刺之处在于,它将日常任务机械化,却让用户在面对异常情况时手足无措,缺乏必要的判断力。”
历史上,每当新技术出现,总会有人担忧它会侵蚀人类的智慧。从苏格拉底的写作担忧,到特里特米乌斯对印刷术的反对,再到数学教师对计算机的抗拒,以及如今对互联网的疑虑,这种担忧似乎从未停止。而此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如果技术使用不当,确实可能导致人类本应保留的认知能力逐渐退化。
研究还发现,GenAI对年轻一代,尤其是Z世代的影响尤为显著。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的Z世代职场人士已经使用至少两种AI工具。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约有一半的Z世代受访者表示,在遇到问题时,他们更愿意向AI求助,而非向主管请教。专家指出,这种倾向可能削弱Z世代应对模糊性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职场中必不可少的人际交往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