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需迭代升级,促进县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褚宏启教授近日就集团化办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指出,集团化办学的初衷是通过校际间的紧密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为县域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模式通过多种方式,如管理、教学和教研的融合,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已在多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褚宏启也坦诚地指出,集团化办学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机制仍在探索中。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一些集团校的组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由行政命令促成,导致成员校之间的合作缺乏积极性。集团化办学往往只是将龙头校的优质资源进行了稀释,而没有实现总量的增加,部分成员校的质量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
更为严重的是,集团化办学过程中过于强调统一性和规范性,导致成员校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优势,教育生态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同时,教育行政化趋势加剧,龙头校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第二教育局”,成员校需要应对来自教育行政部门和龙头校双重的管理,工作负担显著增加。
褚宏启还提到,一些集团校内部存在资源虹吸现象,龙头校利用其优势地位,将优质资源集聚到自身,导致成员校与龙头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与集团化办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针对这些问题,褚宏启提出了未来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方向。他强调,应树立正确的“新优质观”,摒弃传统的唯分数、唯升学的观念,以培养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同时,应更加关注学校核心业务即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成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在管理方式上,应改变行政化的大一统管理方式,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激励相容的动力机制。褚宏启认为,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所成员校都成为能够独立运行的优质学校,而不是永远留在集团校中。因此,应建立成员校的退出机制,成熟一个,退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