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的一栋现代化写字楼里,深圳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牛昕宇正与团队成员热烈讨论着芯片的架构设计与代码优化策略。窗外阳光明媚,室内讨论热烈,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画面。
鲲云科技是全球首个成功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创新架构AI芯片企业,特别是在可重构数据流AI芯片领域,他们已走在全球前列。牛昕宇认为,深圳这座城市对创新和变革的拥抱,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和坚定的信心。“无论是创业、AI还是芯片研发,都是一场马拉松,而深圳正是适合这种持久战的理想之地。”
面对留在国外继续科研还是回国创业的选择,牛昕宇毅然选择了后者。2017年,他放弃了在国外知名高校任教的机会,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回国,在深圳创立了鲲云科技。当时,尽管跟随海外巨头的成熟技术路线打造AI芯片是主流趋势,但牛昕宇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利用全新的可重构数据流架构,研发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I芯片。“要超越他们,就不能走他们的老路。”
可重构数据流架构是一种创新的计算方式,它基于可重构的空间连接关系来定义计算次序。这种架构类似于工厂流水线,每个环节的工人都能不间断地完成工作,从而大大提高效率。相比之下,传统芯片多采用指令集架构,虽然一个熟练工可以完成所有工序,但材料搬运和组装却耗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效率低下。
“由于不同的人工智能算法需要不同的计算组合,因此芯片需要具备重构能力,以形成不同的流水线,从而消除冗余,实现极致高效的计算。”牛昕宇坚信,可重构数据流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尽管这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道路,但它是正确且值得挑战的。
2020年,鲲云科技成功发布了全球首款数据流人工智能芯片CAISA3.0。这款基于28nm制程的芯片,在实测性能上达到了海外巨头同类产品的最高4.12倍。然而,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在研发过程中,牛昕宇和团队成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有人通宵达旦地在办公室调试代码,有人在实验室里反复研究流片方案。终于,在一个夏夜,他们迎来了第一颗芯片的流片成功。那一刻,虽然没有想象中的欢呼雀跃,但牛昕宇和团队成员们却以坚定的眼神和默默的点头,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2023年底,鲲云科技再次取得了重要突破,发布了基于第四代可重构数据流架构技术的CAISA430芯片,并在2024年实现了量产。这款芯片在实测性能、通用性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跨越性的提升,端到端芯片利用率最高可达90%,有效算力指标表现突出。它能够为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及大模型应用提供高性能、低延时、高算力性价比的AI算力支持。
作为“提供下一代计算平台及加速人工智能落地”的企业,鲲云科技深知芯片研发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被市场接受,并为使用者创造价值。目前,他们已以可重构数据流AI芯片技术为核心,为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了成熟易用的AI算力服务和行业解决方案,落地项目超过5000个。例如,在智慧工地建设方面,他们打造了一体化的AI视频分析解决方案,能够实时识别吊篮空载超载、起重机作业半径站人等情况,助力工地提升数字化安全管理水平。
“AI技术如果不能落地,就很难获得长久的发展。”牛昕宇说。他热爱运动,经常夜跑,喜欢在跑步时思考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思路。深圳这座城市既务实又鼓励创新,为牛昕宇和鲲云科技提供了一个可以试错、验证和快速落地的环境。“这里是一个愿意给新技术机会的地方,也是一个愿意把技术做成产业的地方。在深圳,我能够清晰地听到技术和产品创新在市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