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落幕,送礼电商未现“红包效应”
尽管传统上,元宵节的结束才标志着春节假期的正式落幕,但节前备受瞩目的送礼电商功能,却未能如预期般掀起热潮。这一曾被视作微信继红包之后的又一创新之举,如今似乎陷入了沉寂。
回顾2024年末,微信悄然上线了“送礼物”功能,这一融合了送礼与购物的新形态,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红极一时的微信红包。彼时,红包功能凭借其创新性与社交属性,迅速成为全民现象。而今,送礼功能虽同样吸引了广泛关注,却未能复制红包的成功之路。
春节期间,各大电商平台如抖音、淘宝、京东、快手等,也纷纷推出了类似功能,试图在送礼电商领域分一杯羹。然而,从节后各平台的反应来看,送礼功能似乎并未如预期般火爆。微信在《2025春节数据报告》中,虽提及了送礼功能的相关数据,如收到礼物最多的省份排名、热门送礼品类等,但对于参与人数和GMV等关键指标却只字未提,这无疑透露出该功能的表现并未达到预期。
报告指出,小家电、潮玩、文玩珠宝、图书、化妆品等品类在送礼市场上表现突出,其中书籍成为许多人的首选,多个书籍品类的送礼订单量实现了大幅增长。然而,这些亮点数据并未能掩盖送礼功能整体上的平淡表现。
与微信红包当年的辉煌相比,送礼功能的落寞显得尤为明显。微信红包在蛇年春节期间,创造了超过1亿款用户自创红包封面,约有3.9亿人收到含有这些封面的红包,这一数据至今仍令人瞩目。而送礼功能,尽管也吸引了一定的关注度,但无论是在用户参与度还是交易规模上,都未能与红包相提并论。
抖音、淘宝等电商平台在送礼功能上的表现同样差强人意。尽管抖音生活服务在春节期间大力推广送礼功能,并声称新春团购送礼用户数和销售额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这一数据相比其庞大的用户基础,仍显得微不足道。淘宝方面则透露,银发族成为“收礼大户”,助听器、染发膏等产品成为热门礼物,但这一细分市场的增长,并未能带动送礼功能的整体爆发。
分析认为,送礼功能之所以未能如预期般火爆,一方面与送礼行为本身的低频性有关。相比转账等高频支付行为,送礼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其市场规模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送礼功能的形式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空间。对于熟人之间的送礼行为,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在日常消费中完成,而无需通过专门的送礼功能。而对于需要形式感的特殊关系送礼行为,虽然送礼功能能够提供一定的便利,但这类场景毕竟相对较少。
送礼功能在即时性方面的不足也影响了其用户体验。传统电商的物流时间往往需要一到三天,这在送礼行为中显得尤为不便。相比之下,即时零售的当天到货服务更能满足送礼行为的即时性需求,从而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
尽管送礼功能在春节期间的表现未如预期,但这一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作为讲究人情往来的国家,送礼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未来,随着即时零售等新型零售模式的不断发展,送礼功能或许能够与这些模式实现更好的融合,从而满足用户更加多样化的送礼需求。
从目前的观察来看,各家送礼功能在细分市场上各有所长。微信送礼物中的热销产品如小家电、图书等品类,更符合其社交优势;抖音则依托其本地生活版图,将礼物功能与线下门店紧密结合;淘宝则更贴近送礼的初衷,如针对银发族的助听器等产品。
尽管送礼电商在春节期间未能展现出爆炸性的发展潜力,但这一领域仍值得继续关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送礼功能或许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