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学校老师上门家访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据报道,上海、浙江等地的部分老师在进行家访时遭遇了家长的拒绝,家长们或以电话沟通为由,或直接闭门不见,让这一传统教育方式陷入了尴尬境地。
面对家访,家长们反应各异。有的家长虽然口头上答应,心中却盘算着如何推脱。这无疑给那些本想搭建家校沟通桥梁的老师泼了一盆冷水。在上海某校,班主任王老师春节后已遭遇多次家访被拒,而深圳更有家长直接向教育局呼吁“家访应退出历史舞台”。
家访,这一曾盛行于信息不畅年代的沟通方式,如今却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在过去,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生活和学习状态,家长也乐于接待,共同探讨孩子的成长。然而,随着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社交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家访逐渐变得不合时宜。
数据显示,浙江一项针对6200多位家长的调查显示,高达85.5%的家长明确反对教师上门家访。一位90后家长直言:“老师进门三分钟,把我家三代人的隐私全看了。”这不仅反映了家长对隐私的担忧,也揭示了家访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家长们对家访的抵触情绪,主要源于对隐私和家庭尊严的保护。部分家庭生活环境狭小、经济状况不佳,担心老师家访会让孩子感到自卑,甚至担心老师因家庭情况而区别对待孩子。快节奏的生活也让家长们难以专门在家等待老师的到来。
面对这一现状,有观点认为,家访并非一定要去家里。家长到学校、双方约定地点或通过电话沟通,同样可以达到了解孩子情况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线上沟通已成为主流,家访这一传统方式或许真的需要与时俱进。
更有网友指出,家访有时成了老师完成任务的手段,甚至被用来窥探学生家庭经济实力。这无疑加剧了家长对家访的反感。在尊重隐私、保护尊严的前提下,寻找更加高效、便捷的沟通方式,已成为家校共育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