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技界,近期“AI 三杰”的说法备受瞩目,他们分别是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kimi创始人杨植麟,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杰出科学家何恺明。这三位杰出人物虽然都来自广东,但他们的职业发展却并未局限于家乡。
梁文锋,1985年出生于广东湛江吴川农村,17岁便考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系,并获得硕士学位。如今,他在杭州创立了自己的企业。杭州,这座因阿里巴巴而闻名遐迩的城市,以其卓越的营商环境和科技氛围吸引了梁文锋。他的创业选择,无疑受到了在杭州求学七年所积累的人脉和资源的影响。
杨植麟,1993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求学经历则更为丰富。2011年,他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录取,后转入计算机系,并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Facebook人工智能研究院和谷歌大脑研究院的工作经历,让他的职业生涯更加辉煌。如今,他担任大模型企业月之暗面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清华大学的助理教授,在北京这片科技沃土上继续深耕。
何恺明,1984年出生于广州,他的求学之路同样出色。从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础科学班毕业后,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学深造,并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和Facebook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现任职于美国麻省理工(MIT)的他,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尤其是深度残差网络(ResNets)的开发,更是让他声名鹊起。
从左到右:梁文锋、杨植麟、何恺明
对于“AI 三杰”都不在广东创业和发展的现象,有网友归因于广东缺少好大学。然而,这一观点似乎过于片面。以硅谷为例,其崛起并非单纯依靠斯坦福大学这所顶尖学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斯坦福大学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是一所好大学,但当时的学生却纷纷前往东海岸寻找工作机会。直到斯坦福研究园区的成立,以及后续一系列偶然因素,如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建立和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崛起,才逐渐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地位。
斯坦福大学
硅谷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学虽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企业的精神、执行力以及开放的大学环境才是孕育科技人才的关键。斯坦福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得益于其开放的校园氛围、对师生创业的支持政策以及与企业界的紧密合作。
相比之下,中国的一些高校在支持师生创业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授们忙于完成论文KPI、跑项目经费,学生们则忙于考证和找工作,创业似乎成了一种奢望。因此,即使建再多的大学,如果缺乏开放和支持创业的环境,也很难孕育出更多的“AI 三杰”。
回到“AI 三杰”本身,他们的成功更多源于个人的聪明才智、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熟悉的创业环境。梁文锋选择杭州,是因为他在那里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和资源;杨植麟留在北京,是因为清华大学和这座城市给了他改变命运的机会;何恺明则选择了在人工智能领域享有盛誉的麻省理工。
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中,无论创业还是工作,城市和行业的重要性往往超过大学对个人的赋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和行业,往往比盲目追求名校更有实际意义。梁文锋、杨植麟和何恺明的选择,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