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关于高校师生关系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帖子中,张老师(化名),一位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的高校教师,分享了自己在大年初一遭遇的尴尬——他精心准备的祝福语旁,竟出现了刺眼的红色感叹号。张老师苦笑表示,不少学生在考试结束后便“人间蒸发”,这种“考后即删”的现象,让他深感无奈。
张老师并非个例。在长三角某高校的教师沙龙上,超过四成的老师都表示曾经历过类似的尴尬。原本应该充满温情的高校师生关系,如今却似乎变成了一种冰冷的情感交易。学生们在需要老师时甜言蜜语,一旦考试结束,便立即“断联”。
在张老师所描述的师生浮世绘中,学生们的行为似乎都带有某种目的性。那个总来办公室“蹭茶”的男生,每次聊天都会“不经意”地提起课程考核标准;文采飞扬的女生分享的每篇文章,都巧妙地卡在作业截止日前三天;甚至伪造假条被识破的学生,在道歉时也不忘询问自己的平时分是否还有救。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实际上拼凑出了当代高校师生关系的真实写照。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一句问候、一次闲聊似乎都成了学生们精心计算的砝码。有学生私下坦言,加老师微信就像办健身卡,只用到期末考为止。这种将人际互动异化为“情感贷”的现象,正在高校中悄然蔓延。
然而,当年轻一代被指责为功利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00后学生在网络上发起话题,质疑为何大学老师总把他们的礼貌当作心机。这种认知错位,实际上反映了两代人对于师生关系认知的差异。成长于量化考核体系下的这一代大学生,早已习惯了用“KPI思维”来解构世界。他们目睹过太多成年人用“情感投资”换取现实利益,因此,在教育评价体系将师生捆绑成“利益共同体”的背景下,他们中的一些人更早地领悟了这套生存法则。
为了重建教育的温度坐标,一些高校正在尝试新的方法。某985高校将《师生交往规范》改为《成长伙伴公约》,删除了所有考核条款,并增设了“非功利交流日”。令人意外的是,自愿报名参加各类活动的学生远超预期。这一实践表明,年轻一代渴望真诚连接,只是警惕陷入利益交换的剧本。
面对“情感货币化”的冲击,一线教师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出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明确告知学生,不添加私人微信,以此构建清晰的职业边界;有的教师开设“成长树洞”邮箱,让沟通回归内容本质;更有教授将办公室改造成“解忧咖啡馆”,用固定接待日替代即时通讯。这些实践都揭示了一个真相:当教育摆脱即时回报的焦虑,当师生关系回归纯粹的智识碰撞时,那些被误读的“功利”终将显现为成长路上的困惑与探索。
教育的真正魅力,或许就在于它永远无法被完全量化。就像那位在春节后突然给老师寄来摄影作品的学生,在附言中写道:“这张校园晨曦,比任何分数都更接近我理解的大学。”在这个评分标准之外的故事,才是教育对抗异化的真正力量。对于当前大学生是否对老师功利且冷漠的问题,社会各界人士纷纷留言讨论,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