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施然诗歌《宿命》:在出走与打碎中寻觅自我,明快诗风展现时代精神

   时间:2025-02-08 16:17 来源:天脉网作者:冯璃月

近日,诗人施施然的诗作《宿命》在《作品与争鸣》2025年02期中引起广泛关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明快决绝的语言风格,成为当代诗歌中的一抹亮色。

《宿命》中,施施然通过“出走”与“回归”、“打碎”与“圆满”、“破坏”与“建立”等对立意象的巧妙运用,揭示了事物表象下的深层矛盾与真相。她以一种决绝而明快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爱与恨的深刻洞察。诗中,“匠人”的角色定位,更是将个人的执着与毅然决然的态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施施然,本名袁诗萍,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位画家,并主编《中国女诗人诗选》。她的诗歌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等知名文学刊物,著有诗集多部,包括《隐身飞行》《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走在民国的街道上》等。

对于《宿命》这首诗,有评论家指出,施施然的诗歌整体风格凛然明快,与时代节律相契合。在人类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她凭借新颖有效的语言装置,成为对抗不确定性的精神先锋。这种隐秘而精准的感知和诉说能力,成就了她作为一位优秀诗人的当代性。

从诗歌语言的角度看,《宿命》是一首精巧之作。全诗六节,每节两句,结构紧凑,节奏明快。诗人通过极限拉伸精神张力,实现了诗思维度上的深度掘进。第四节对前三节作了归纳,并引出“匠人”角色,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而第五节则将“我”扩大到“我们”,实现了从个体到众数的转换,瞬间拓展了诗歌价值的边界。

评论家还提到,施施然的思维和感觉速度像是在用明快的方式抵抗或应对这个瞬息变化的时代。她的作品具有标本意义,展现了优秀诗人个性化感知世界的能力和精准表达感知的能力。正如卡尔维诺所言:“令我们感兴趣的主题不是物体的速度,而是物体速度与思维和感觉速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施施然的诗歌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施施然的《宿命》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当代诗歌创作中的一抹亮色。她的诗歌风格明快决绝,语言新颖有效,展现了对抗不确定性的精神力量。相信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她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