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正名时刻:小米市值破万亿,雷军不再是他人影子
近期,小米集团股价迎来历史性突破,2月4日盘中首次站上40港元,总市值一举跨越万亿港元大关,并在随后数日持续稳固这一高位。在全球汽车企业市值排名中,小米虽非独立汽车实体,却已悄然跻身前三,超越了比亚迪,仅次于特斯拉与丰田。
回顾往昔,小米股价曾在2024年初于12港元附近徘徊,而今的飞跃,被普遍视为小米汽车在业界崭露头角,以及雷军个人品牌影响力双重作用的结果。小米“人车家”生态链的构建,正逐步走向成熟。
对雷军而言,小米市值的这一里程碑意义非凡,标志着其职业生涯最后一次创业已攀上新高峰,且深深烙印上了“雷军”的名字。从此,雷军就是雷军,不再是“雷布斯”或“雷斯克”的附庸。
雷军的创业生涯可分为金山与小米两大阶段。在金山时期,他虽年少成名,却未能站在互联网浪潮之巅。从1992年加入金山,到2007年金山上市,雷军经历了从软件到互联网的转型阵痛,卓越网的无奈出售,成为他心中难以释怀的痛。
离开金山后,雷军沉寂数年,深刻反思自身与时代的错位。2010年,他带着小米重返互联网舞台,以智能手机为切入点,开启小米时代。初期,小米被视为“苹果平替”,雷军也一度被戏称为“雷布斯”。但雷军从未满足于模仿,他渴望小米能走出自己的路。
小米造车,是雷军为小米生态链注入的新活力,也是他向马斯克致敬的体现。雷军不仅在发布会上模仿马斯克的着装,更在产品理念与营销方式上向其靠拢。但雷军深知,真正的成功,在于打造属于小米、属于自己的品牌。
近年来,雷军通过小米科技园的落成、小米汽车的发布等一系列动作,不断强化“雷军”这一品牌符号。他渴望人们记住的,不仅是小米,更是雷军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与坚持。
然而,小米的高端化之路与汽车业务的拓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小米手机虽已宣布高端化战略成功,但平均售价却略有下滑。小米汽车虽声量巨大,但年交付量仍需进一步提升。雷军深知,流量虽好,但业绩才是硬道理。
在小米市值创新高之际,雷军选择以行动回应外界期待。小米集团迅速召开高端化战略研讨会,对过去五年的探索进行总结,并对未来五年的方向进行深入探讨。雷军明白,小米与自身的正名之路,还需更多实实在在的业绩来支撑。
如今的雷军,状态正佳,面对泼天而来的流量,他接得从容不迫。相较于小米硬件产品的两极评价,雷军个人所获得的舆论包容度显得尤为珍贵。这是他为自己正名的最佳时机,也是小米开启新篇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