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业种植园里的舞女表演,何以引发两百多年前的华人劳工械斗?

   时间:2025-02-08 09:18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瑾瑜

在18世纪中叶的印尼巴达维亚(现今的雅加达),一场看似平凡的舞女表演却意外触发了一场激烈的械斗事件,为后世的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窥探当时复杂社会结构的独特视角。

1752年12月19日夜晚,在巴达维亚以西约二十多公里处的一个糖业种植园内,ronggeng舞女们的翩翩舞姿吸引了附近多个种植园的劳工前来观看。这场表演不仅是一场娱乐盛宴,更是当地华人劳工为了联络感情、共享欢乐而精心组织的一次聚会。他们邀请了邻近种植园的头人一同享用晚餐与茶水,场面热闹非凡。

然而,随着表演的深入,原本和谐的氛围逐渐被紧张所取代,两个种植园的劳工因不明原因突然爆发冲突,持械斗殴。这场突如其来的械斗导致数名劳工受伤,主办表演的种植园更是遭到了严重的打砸抢劫。

这场事件被详细记录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刑事档案中,包括当事人的口供、调查报告等多达一百多页的资料。这些资料长期以来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他们的目光更多聚焦于东印度公司的全球贸易、资本网络以及它在全球艺术、医疗、知识交流等方面的贡献。

但为何我们需要关注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性事件呢?它又能否帮助我们揭示出不同于帝国精英视角的庶民的全球史?事实上,这场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边缘、底层出发,探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异化人群的异托邦生活的独特窗口。

ronggeng舞女们在这场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她们并非在传统的爪哇乡村节庆中表演,而是在参与全球资本主义商品体系的扩张。她们的舞蹈、性别和身体都已深深融入了这个体系,成为了糖业边疆的必需品。然而,荷兰殖民者们却将这些舞女污名化为巴达维亚糖业经济的“必要的恶”。

ronggeng舞女们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她们需要接受一定的舞蹈、音乐训练才能成为职业的舞女。在近代早期,她们在西爪哇地区尤其活跃,其中一个文化中心便是井里汶。她们不仅为权贵提供服务,还会在乡村节庆中表演。随着糖业边疆的扩张和乡村人口的流动,井里汶的舞女文化也传入了蔗田。

然而,蔗田并非稻田,巴达维亚糖业种植园的社会结构与井里汶乡村截然不同。这里主要容纳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单身男性劳工,他们为了赚取工资而背井离乡。以1752年的械斗事件为例,主办方和参与械斗的主要是华人劳工。他们虽然占据着管理层与熟练工人的角色,工资高于当地劳工,但仍然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充满暴力的边疆社会。

糖业边疆的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族群与阶级矛盾。1740年的红溪惨案就是这些矛盾集中爆发的一个结果。而1752年的械斗事件虽然规模较小,但它所留下的丰富史料却为我们揭露了当时深层、复杂的矛盾。主办方王应使与土地所有者玛利亚之间的纠葛,为这场械斗埋下了冲突的伏笔。

这场事件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劳工冲突,更是当时社会结构、族群关系和文化碰撞的缩影。它提醒我们,在关注全球化的辉煌成就时,也不应忽视那些被边缘化、异化的人群所实际生活的异托邦。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