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佳作引发热议:无声语言的力量
在今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一篇题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考生作文脱颖而出,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优美的文笔赢得了广泛赞誉。该文章以“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为引子,深入探讨了无声语言——文字的魅力与力量。
文章开篇即指出,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桥梁,不仅连接着人心,更解锁了人类世界的智慧之门,使得文明得以诞生,文化得以流传。而在这众多语言中,文字以其独特的无声形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演绎着生命的精彩。
作者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仓颉造字的传说,以“天雨粟,鬼夜哭”的奇异景象,展现了古人对文字这一无声语言的敬畏与虔诚。文章进一步指出,有时无声的语言比滔滔不绝的言语更能触动人心。例如,日本文化中的俳句,以其短小精悍、意蕴悠长的特点,展现了文字独有的禅味和意趣,与儒家厌烦巧言令色的思想不谋而合。
接下来,作者通过一系列经典作品和人物事迹,进一步阐述了文字的力量。从《庄子》的物我合一,到《易经》的阴阳符号解释万物;从《三都赋》的洛阳纸贵,到屈原的千古名作;再到鲁迅先生的文字,字字遒劲有力,无不彰显着文字所带来的无声力量。这些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更传承了文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信仰。
然而,文章并未止步于此。作者还深刻反思了当代文字传承的现状。在网络小说泛滥、人工智能创作兴起的今天,古人仔细推敲每个字的虔诚似乎已不复存在。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越来越多的人逆潮流而上,认真读书,追溯文字最初的本真模样,为文化带来新的传承。
文章最后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作为结语,再次强调了无声语言——文字的力量。作者认为,起源于千万年前的文字,绵延千年,为人们注入了对文化的信仰。这种信仰比空洞的言语更有力量,更能触动人心。
这篇佳作以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文笔和严密的逻辑结构,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高度评价。不少网友也表示,这篇文章让他们重新审视了文字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了无声语言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