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行业风起云涌,AI搜索成新战场
新年伊始,大模型行业便掀起了新的波澜。近日,OpenAI宣布免费开放ChatGPT搜索功能,用户无需注册即可体验这一新型的信息交互搜索方式。这一举动迅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被视为对传统搜索引擎,尤其是以谷歌为代表的行业巨头的挑战。
有趣的是,就在OpenAI宣布这一消息的同时,谷歌也发布了其最新的Gemini系列大模型,包括Gemini2.0Flash、Gemini2.0Flash-Lite以及旗舰级的Gemini2.0Pro实验版本。其中,Gemini2.0Pro更是支持高达200万tokens的上下文窗口,刷新了谷歌模型编码性能的新纪录。
一方是明星大模型企业开放搜索入口,另一方则是传统搜索引擎巨头发布最新大模型,双方你来我往,无疑加剧了“搜索引擎与大模型之战”的讨论热度。
事实上,借助大模型进行基础信息搜索和分析,一直是用户需求的典型场景。根据第三方调研数据,在使用大模型提升工作学习效率的用户中,“搜索问答”需求占比高达45%。正因如此,AI搜索也成为了众多大模型企业探索新应用的重点领域。除了谷歌之外,国内的百度、360、腾讯等企业也纷纷上线或集成了AI搜索相关的产品。
相较于传统搜索引擎,大模型的AI搜索在信息检索效率和多轮交互体验上具有显著优势。传统搜索引擎需要用户通过关键词进行检索,然后自行筛选和确认返回的大量链接与结果。而大模型的搜索则是由AI直接提供答案,大大减少了用户的信息筛选成本。大模型的多轮交互能力还能大幅提升用户的搜索体验,甚至可以根据用户的最终目标阶段性主动反馈结果。同时,大模型的“指令—反馈”模式也降低了用户的搜索门槛,用户只需提供相应指令,便可在多轮交互中逐渐找到所需信息。
这些劣势使得大模型在深度、复合和即时性的信息搜索需求方面短期内还无法满足用户。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往往需要依据检索结果对渠道进行权威性排序,进行长尾碎片信息的搜集检索,从而得出所需答案。而这一点,正是大模型搜索当前所欠缺的。
尽管如此,AI搜索的冲击仍然对搜索引擎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谷歌、百度等企业作为大模型研发的主力军团和搜索应用大模型的先行试验者,已经开始充分利用大模型的信息检索、分析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例如,谷歌已经开始将AI生成摘要整合到搜索结果中,并加速研发AI助手。
然而,独立的大模型作为搜索产品,目前仍然比较适合解决工具性的基础查询,负责简单信息的检索与验证,或者承担一部分搜索结果的整合功能。因此,短期内很难颠覆现有的搜索引擎。但从长期来看,如果大模型得以普及,即便只是切走传统搜索引擎的一部分简单场景,也将对搜索引擎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