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界,提及大佬级人物,马未都的名字无疑会跃然于众多爱好者的心头。这位被广大藏友亲切地称为“马爷”的人物,早已成为古玩界的标志性符号。
马未都,一九五五年生人,他的收藏之路始于八九十年代,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当多数人还对“四旧破烂”嗤之以鼻时,他却已悄然开始了自己的“狂收暴敛”。从二十五岁至三十五岁,这十年间,他凭借独到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积累了丰厚的收藏底蕴。而那时的全国读书人,却往往一筹莫展。
马云曾言:“只要有怨言,就有机遇。”马未都的收藏之路,似乎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时代的机遇。
经过三十余载的辛勤耕耘,马未都的收藏品已蔚为大观。从家具、瓷器到玉器、钟鼎、钱币等,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一九九七年,他更是一人之力,创办了全国首个私立美术馆——观复美术馆。此后,随着他在百家讲坛上的精彩讲述,他更是名声大噪,成为中国古董行业的领军人物。
马爷的收藏之多,品种之全,面积之大,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这位收藏界的巨擘,却对中国古董画作情有独钟,始终未曾涉足。要知道,古董画作往往是顶尖收藏家的必备之选。尽管他的博物馆内挂有“古典艺术”的招牌,但每一间展厅内,都难觅画作的踪迹。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究竟是何原因,让马爷对古董画作如此冷淡?
有人认为,这或许与马未都的“发家史”有关。他的收藏品中,八成以上都源自地摊或早市。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中,他淘到了无数宝贝。而真正珍贵的古董画作,往往如昙花一现,稀少至极。因此,从一开始,他的收藏之路就与书画作品擦肩而过。
“拾荒”与“倒腾”,尤其是“捡漏”,成为了马未都的拿手好戏。他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也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但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在八九十年代,混乱初定,许多珍贵字画都被封存起来,无人问津。而那时的马未都,却凭借敏锐的嗅觉,淘到了不少好东西。
那时,他还是《青年文学》的主编,闲暇之余,便喜欢到古玩市场淘宝。在那些黑市中,他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从无业游民到刚出狱的犯人,他都打交道。他们从农村弄来的铜铁陶瓷等物件,往往只需三五元便能买到。马未都的收藏之路,就是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物件中起步的。
当然,马未都的收藏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师父王世襄,对家具、瓶罐等物件情有独钟,这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收藏方向。然而,在古董画作方面,他却始终未能如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收藏界以港台富豪为主力,他们大肆收购,让马未都望尘莫及。即便到了后来,他已在收藏界崭露头角,但仍难以与那些富豪抗衡。
零九年之后,中国的艺术市场,尤其是书画、瓷器等领域,更是被资本席卷一空。那些高档的书画作品,已成为金字塔顶端人物才能享有的奢侈品。马未都对此深有感触,他感叹自己已无力再涉足书画领域。
然而,这并未影响马未都在收藏界的地位。他凭借自己在瓷器和家具方面的深厚造诣,依然稳坐收藏界大佬的宝座。他深知自己的优势所在,也明白收藏是一门专业学科,不可能样样精通。因此,他选择了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马未都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对古典知识的了解并不深入。这让他在鉴定和鉴赏书画作品时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他选择了放弃这一领域,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瓷器和家具收藏。
马未都的收藏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在收藏界闯出了一片天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收藏这条道路上,既要有机遇和眼光,更要有坚持和勇气。而马未都,正是这样一位兼具机遇、眼光、坚持和勇气的收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