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年之初,一读平台推出了“教育+”系列精彩合辑,旨在汇聚各界教育家的独到见解。本期,我们聚焦于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项飙的文章,一同探索他对当前教育及学术环境的深刻洞察。
项飙教授首先直指学术界的现状,指出学术发表之路已逐渐偏离了追求知识的初衷,转变为一场对体制认可的角逐。他强调,学者们在此过程中不仅失去了研究的纯真与自由,还无形中加剧了学术界的等级壁垒。项飙呼吁,学者应通过建立实质性的思想交流平台、倡导真诚的学术对话,以及秉持小步慢走的创新理念,共同探寻回归学术本质的道路。
项飙教授指出,学术工作的异化问题已广受关注,国内学界对此的反思主要聚焦于现行评价体制的批评,特别是“行政主导”、“过度量化”、“以刊评文”及追求排名等做法。他认为,当今学术界仿佛一个全球化的当代种姓制度,高下分明且对立,大家追求同一个模式、同一个标准,导致思想生态的单一化。
在教育领域,项飙教授同样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中国教育自90年代以来愈发内卷,尽管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加,但评价体系的单一和意义系统的匮乏仍是核心问题。项飙认为,将人完全视为资源进行分类讨论是一种想象,背后隐藏着许多未经证实的假设。他批评这种观念忽视了人的真实生活和复杂性,只是进行纯粹的逻辑推理。
对于大学教育的角色和意义,项飙教授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大学教育的核心并非树立典范,而是包容和鼓励学生寻找例外,探索自我和世界。他强调,大学应提供一个允许学生犯错误、进行疯狂探索的环境,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项飙指出,大学的教学功能应高于研究功能,大学应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
针对青年学者面临的困境,项飙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指出“青年学者”的身份已成为一件“脱不下的长衫”。他建议青年学者在理解和思考问题时带入个人经验和体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坚实后盾。项飙强调,生活由许多暗线组成,背后有更深层与复杂的逻辑,每个人都需要在不确定与焦虑中找到自我的控制感。
在学术发表方面,项飙教授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指出,当前的学术发表已远离其初衷,成为了一种异化程度极高的劳动方式。项飙揭示了学术发表的三大悖论:传播技术空前发达,但学术发表却越来越难;社会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不期待有总体理论的突破;发表数量与学术成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他认为,发表已成为对青年学者的驯化方式,学术已离原来知识分享的初衷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