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游戏界内关于热门忍者角色“永恒佐助”的讨论热度不减。这位曾经被誉为“耐砍王”的忍者,即便历经多次调整,依旧保持着极高的强度和ban率,长期被视为“阴间忍者”的代表之一,也是策划蛤蟆广创意发挥的标志性作品。
然而,在最近的一次游戏更新中,永恒佐助的强度出现了显著下滑。特别是其切刀技能的8秒冷却时间,大大限制了玩家切换形态的频率,使得玩家必须在双形态间等待8秒,或使用切换技进行切刀。这一变动引发了玩家们的热议,部分玩家认为,尽管永恒佐助此前被多次削弱,但仍保持强大,如今被削出ban位后,却似乎不再那么受欢迎。
事实上,对于忍者强度的调整一直是游戏策划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之前,蛤蟆广已尝试通过减少技能冷却时间、缩小技能范围、增加技能前后摇等方式来平衡永恒佐助的强度,但效果并不显著。最终,为了实质性改变现状,蛤蟆广选择了限制切刀频率这一方案。这一决定也让部分玩家质疑策划是否过度削弱了永恒佐助,认为其强度已降至T0末,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面对玩家的质疑,我们不妨从策划的角度审视这一调整。在游戏竞技环境中,平衡性至关重要。蛤蟆广在调整永恒佐助时,既要保持其特色,又要避免其过于强势。而T0末的强度定位,并不意味着忍者弱小。须佐佐助、二代土影、漂泊小南等忍者同样处于这一梯度,它们各有千秋,也各有争议。若永恒佐助仍保持在T0梯度,或许又会引发玩家对削弱力度不够的抱怨。
就个人而言,永恒佐助四个技能自由切换、拥有切换技和小奥义的设定,确实需要一定的限制来保持游戏平衡。8秒的切刀冷却时间,虽然让玩家需要适应新的战斗节奏,但并未完全剥夺其战斗能力。玩家在开局第一回合使用两个技能后,仍有机会切换形态并释放剩余技能。因此,与其抱怨削弱过度,不如积极适应新机制,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