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的美术史上,有一支引人注目的艺术流派——扬州画派,其中尤以“扬州八怪”闻名遐迩。这八位艺术家虽出身贫寒,却心怀傲骨,以书画为媒介,挥洒个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既获赞誉亦受非议。今天,让我们聚焦于八怪之一的汪士慎。
汪士慎,安徽敦县富溪人士,长期寓居扬州,名填,字仅诚,号巢林、甘泉山人等,因排行第六,被尊称为“汪六先生”。在扬州八怪中,汪士慎以画梅与品茶两大雅好最为人称道。
汪士慎在花卉绘画领域造诣颇深,尤善画梅。他的梅花作品,瘦枝繁花,清气袭人,堪称八怪中画品上乘。早年,他深受石涛影响,笔墨浓重,挥洒自如。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桃花书画册》,便是他三十五岁时的佳作。浙江博物馆与广东博物馆分别收藏的《诗画册》与《古佛像》,亦可见其石涛遗风。
康熙六十年间,汪士慎创作的《梅花册》展现了他对梅竹兰石画法的精湛掌握。此时,他的画风虽仍有石涛的影子,但已开始探索个人风格。画中的梅花枝干,有的用双勾技法,已初露晚年作品的清隽淡逸之风。
然而,命运多舛。乾隆四年,汪士慎左眼失明,这对于一位画家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奋发图强,认为仍有右眼可绘梅花。五十四岁后的他,画中透露出不同以往的心境。然而,六十七岁时,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去了光明。面对如此困境,汪士慎凭借顽强的意志,用手摸索绘画,作品反而更加神韵十足,清逸非凡。
汪士慎以“心观”为印,用心感悟世界,他的作品注重章法布局,同时以秀逸的行草书笔意勾勒花瓣与花蕊。他所绘的繁枝梅与高翔的疏枝梅齐名,被金农誉为画梅之妙的广陵二友。汪士慎笔下的路边野梅,冷香灵秀,孤芳自赏,清秀绝伦,仿佛能嗅到其芬芳。因其独特的梅花风格,被誉为“汪梅”。
汪士慎一生酷爱饮茶,甚至嗜茶如命,有“清爱梅花苦爱茶”之说。他遍尝群茶,对茶的味道、特点了如指掌。在煎茶方面,他更是讲究,除选用山泉之水外,还用贮藏的雪水。他曾以诗画换取雪水的佳话,在画坛上传为佳话,因此被誉为“茶仙”。与知己品茗论道,谈诗论画,是他生平最大的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