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阮筠庭教授,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在近日的一场公开演讲中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与爱的真谛。作为一位同时身兼漫画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者,阮筠庭以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洞见,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教育、成长与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
演讲的开场,阮筠庭便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跟自己热爱的事物失去了连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指出,这往往源于教育制度中树立的“绝对标准”,这种标准不仅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让教育者陷入了无尽的追求与压力之中。
阮筠庭回忆起自己初入教师行业的经历,那时的她,每天努力扮演着成年人的角色,担心着课堂上的突发状况。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让她深思的问题:“老师,如果我不想成为一个像你那样的人,我还要学这个吗?”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她内心多年的涟漪。
阮筠庭通过自己长达13年的创作,将这段思考凝结成了一部名为《春晖》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讲述了一个大学女老师的故事,更深刻探讨了教育的目的、真正的爱以及个人成长的意义。阮筠庭在书中描绘了一位29岁的女老师春晖,她虽然拥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却始终未能为自己而活。
阮筠庭坦言,自己在教师职业与艺术理想之间经历了漫长的拉扯。她曾无数次质疑自己工作的意义,尤其是在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放弃专业,转而从事其他工作时。这些经历让她开始反思,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否仅仅在于培养艺术家或专业人才,还是在于帮助每个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在演讲中,阮筠庭还分享了自己在美国留学时的观察。她发现,美国课堂上的师生讨论更加热烈和平等,而在中国,教师往往站在讲台上,学生则坐成一排。这种差异让她深刻意识到,中国的教育环境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倾听,而不是单向的灌输。
阮筠庭强调,真正的爱不是操控,而是理解和接纳。她回忆起自己曾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创作时,鼓励学生们从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开始画起。然而,很多学生却反问她:“我不知道啊,你说呢?你觉得我应该画什么?”这让她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更何谈引导学生找到他们的热爱呢?
在演讲的结尾,阮筠庭深情地表示,她希望每个学生都能为自己而活,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她认为,教育应该是一面镜子,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价值,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符合“绝对标准”的模子。
阮筠庭的演讲,不仅是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每个人内心世界的温柔呼唤。她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标准与期待的世界里,唯有放下别人的目光,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