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穿越千年的文人雅趣与禅意象征

   时间:2025-02-03 15:58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文化艺术】如意:古代文人雅士的袖间珍宝

如意,这一在古代文人书斋中常见的袖间雅物,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成为历代绘画中的重要元素。从商代晚期的手形器到明清时期的文房清供,如意的发展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变迁与文人雅趣的升华。

如意,其头为云纹,体径通曲,形态各异,或抱于怀,或执于手,或横斜坐榻,或陈设于书房暖阁之中。在古代绘画与壁画中,手持如意的仙道人物屡见不鲜,他们衣袂飘飘,行走于三界之外,传播世间的种种美好。唐宋时期的如意,更因文人画派的发展而增添了一份“神性”与“仙气”。

据考古发现,如意最早可追溯至商代晚期的手形器,用于搔痒或自洁。随着佛教的东传,如意逐渐成为佛教僧侣的必备用具,并逐渐融入中原文化。魏晋时期,如意不仅成为文人放逸性情的标志,也是帝王赏赐的重要器物。这一时期的文人如苏轼、黄庭坚等,常与高僧名士交往,如意逐渐成为他们文房中的清供之物。

至明清时期,如意的用途更加广泛,不仅在释道法器中出现,更成为文人与上层社会中的常见之物。帝王的行乐图中常以如意表现其深厚的道德修养,文人则借由如意的陈设展现其独特的文学素质。如意,这一根植于华夏子孙心中的文化符号,无论主人身份如何,总与仙风道骨、深度禅机、文人修养紧密相连。

(唐)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局部)

在历代绘画中,如意的形象丰富多彩。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陈文帝手持的如意形态横长,柄部逐渐宽阔,云头回勾呈波曲状,展现了唐代如意的经典样式。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文殊菩萨手持的如意则呈现出扇形或曲颈形,体现了盛唐时期如意形制的多样性。

宋元时期,如意在文人画中的出现更加频繁。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中,金童所捧的如意体量硕大,形式简洁却不失庄重。南宋王利用的《老君变化十式图卷》中,真行子手捧的青玉如意则展现了道教圣物的神秘与庄重。这些绘画作品不仅展示了如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形态变化,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

(唐) 维摩诘经变图壁画(局部)

明清时期,如意在材质和形制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不仅有木、竹、铜、金银、水晶、玉石等多种材质,还出现了三镶如意、镂空如意、随形如意等新颖形制。明宪宗朱见深的《岁朝佳兆图》中,钟馗手持的如意柄部粗短有力,灵芝形云头之上装饰宝珠,彰显了皇家年节祈福迎祥的庄重与华丽。

(宋) 王利用 老君变化十式图(真行子局部)

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中也常出现如意的身影。元王振鹏的《伯牙鼓琴图卷》中,子期身后小童手持的如意长柄横直,墨花点点,似为玳瑁或斑竹材质制作而成。故宫博物院藏的元盛懋《坐看云起图》中,文士手中的曲颈如意则更加轻巧典雅,与文人气象相得益彰。

如意,这一古代文人雅士的袖间珍宝,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更在历代绘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商代晚期的手形器到明清时期的文房清供,如意的发展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文人雅趣的升华。它不仅是文化史中的图像索引,更是古人文艺雅集背景下的文化见证。

(宋) 武宗元 朝元仙仗图(局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