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中华艺术宝库中,书法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传承千年的瑰宝。提及书法大家,人们往往会想到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刚劲,而在宋朝这一文艺繁荣的时代,书法更是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苏黄米蔡四家各领风骚,连非专业书家的士大夫笔墨也备受珍视,其文艺氛围的包容与个人风格的彰显,与明朝馆阁体的规范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宋朝书法的辉煌篇章中,有一则关于“捡漏”的趣闻尤为引人注目,它围绕着“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书法作品展开。2009年,曾巩的一幅书法作品在北京保利夜场惊艳亮相,最终以惊人的1.08亿元天价成交,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的纪录。这幅作品虽不及《兰亭集序》般名震四海,但其价值却不容小觑。
曾巩,这位在官场上或许并不显赫,但在文学界却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家,他的文章在宋朝乃至明清时期都备受推崇。朱熹,这位艺术鉴赏界的泰斗,曾对北宋古文家进行评点,最终对曾巩赞誉有加。清代“桐城派”更是将曾巩的文章视为圭臬,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然而,曾巩并非以书法闻名于世,他的文学才华才是最为人称道的。尽管在现代人眼中,曾巩的文章或许稍显陌生,但在历史上,他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巨匠。他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在现代拍卖会上拍出天价,无疑与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密不可分。
在北宋元丰三年,曾巩被贬至沧州任知州。在这段外放的日子里,他挥毫泼墨,写下了一封表达官场烦扰与思乡之情的信件——《局事帖》。这封信不仅文字细腻,情感真挚,而且使用的是宋代印刷书籍的纸张,更显其珍贵。作为曾巩的唯一传世书法作品,《局事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独一无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局事帖》历经沧桑,却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无数名家争相收藏,使其价值倍增。清代收藏家项元汴、何良俊等人也曾拥有过它,而它至今依然完好无损,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在2009年拍出天价后,《局事帖》再次亮相拍卖会,起拍价直逼1.3亿,最终以2.07亿的天价成交,买家竟是华谊董事。这一成交价格再次证明了《局事帖》的无穷魅力。
曾巩的书法作品虽然在他生前并未带来太多物质上的收益,但他的艺术成就却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传递了时代的风貌和情感,更承载了历史的价值和记忆。曾巩的《局事帖》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正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和曾巩深沉情感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