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教师在县级优质课比赛中未能获奖,对此深感困惑与不满,遂前往比赛组织处寻求解答。
该教师质疑道:“我之前凭借这节课在市级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为何此次在县级比赛中,连个二等奖都未能摘得?”面对教师的疑惑,组织比赛的领导解释道:“比赛的评价体系严格遵循既定标准,由外聘专家根据标准对每节课进行打分。至于您未能获奖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众多参赛者中,您的课并未脱颖而出。”
教师听后仍心有不甘:“可我这节课曾拿过市级一等奖,教学设计等也与上次完全一致,为何此次就不够优秀了呢?”领导耐心回应:“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上次您参加的是普通学科的优质课比赛,而这次则是信息技术融合优质课比赛,两者在评价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
教师似乎仍未完全理解:“能有什么不同呢?”领导继续耐心解答:“不同类型的优质课比赛,其侧重点和评价标准各不相同,且这些标准都是公开的。您可以回去仔细研究一下,就会明白了。”
领导进一步强调,优质课评比种类繁多,包括普通学科优质课、信息技术融合优质课、创新优质课等,每种比赛都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和评价标准。即便是同一种类型的优质课比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评价标准,以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深入研究比赛标准,做到“因赛制宜”,突出比赛的核心要求,才有可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领导指出,那种认为只要精心设计一节课、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就能一劳永逸、“一节课打天下”的想法是极其幼稚且不切实际的。在后续的参赛中,如果仍抱有这种心态,注定会失望甚至失败。
对于这一事件,您有何看法?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