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临近,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然而,在这个本该团圆的日子里,不少年轻人却选择留在城市,与他们的宠物共度新春。
近年来,养宠物的年轻人数量显著增加。《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到2024年,中国的宠物数量将达到约1.24亿只,其中18至30岁的年轻人占比超过六成,00后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他们通过与宠物的互动,寻找着在都市生活中缺失的情感寄托。
尹芝,一个在深圳打拼了三年的年轻人,今年决定不回家过年。去年春节与家人的不愉快经历让她心有余悸,而家中的小猫咪更是成为了她留下来的重要原因。她不愿让小猫独自留在出租屋里,担心它会感到孤单。在尹芝看来,宠物给予了她无条件的爱和陪伴,这是她在家中难以得到的。
尹芝与家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她曾试图与父母沟通自己的抑郁和失眠问题,但得到的却是责备和不解。工作后的她,也很少向家人抱怨,因为她知道得到的只会是更多的指责和说教。在养猫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也不自觉地沿用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但猫咪的包容和无条件的爱让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爱和被爱。
在北京的喜仔,则是另一种养宠心态的代表。她不仅为宠物们精心准备年夜饭,还尽力给它们最好的生活。她认为,不留遗憾是她养宠的准则,不愿在宠物离世后因为未曾给予它们足够好的生活而后悔。为了更好地照顾宠物,她甚至学习了兽医课程。
喜仔的宠物们见证了她人生的许多重要时刻,包括她的婚礼。她特意找了长途代驾,将宠物们从北京带到宁波,让它们担任“伴郎”。对于已婚未育的喜仔来说,养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养娃平替”。她的小家庭虽然只有夫妻二人和五只宠物,但却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然而,养宠并非没有烦恼。宁柠就曾因为养猫的事情与家人发生争执。老一辈的人认为养宠物不卫生,但宁柠却无法接受因为家人的反对就抛弃自己的猫咪。她的猫咪们陪伴她度过了许多艰难的时光,早已成为了她的家人。最终,她选择带着四只猫咪一起回老家过年,试图在“小家”和“大家”之间找到平衡。
宁柠观察到,村里的家庭中也存在着长辈和晚辈之间的隔阂。但她庆幸自己家还有点凝聚力,一到过年,大家还是会聚在一起。她认为,只要好好沟通,就能解决与家人之间的分歧。
宠物与年轻人的关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对“无条件爱”的渴望,也反映出传统家庭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年轻人在宠物的依赖中重构安全感,同时也陷入了另一种“责任焦虑”——担心自己是否能给予宠物足够好的生活。这种近乎“育儿式”的投入,或许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代偿。
当“宠物家人化”成为普遍现象,我们是否在重新定义“家庭”和“团圆”的边界?从血缘共同体到跨物种的情感联结,这既是社会的进步,承认爱能超越基因与习俗;也是警示,揭示了现代社会亲密关系的困境。然而,选择宠物并非全然是对亲情的背离,而是年轻人对爱的一种新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