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作为摄影艺术的璀璨舞台,迎来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摄影作品展览,不仅展现了西方当代摄影的潮流,也深入挖掘了上海本土的摄影文化。从《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到《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这些展览多角度地呈现了摄影与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特别是于2024年底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的《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展览,通过几代上海摄影家的视角,生动描绘了20世纪初至今上海城市的变迁。展览不仅涵盖了本土摄影师的作品,也纳入了那些在上海出生或工作过的外来摄影师的镜头下的上海。
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现场,观众驻足欣赏庄学本的摄影作品
策展人施瀚涛在随后的公教活动中指出,“上海摄影”这一概念不应局限于地域性,而应包括所有以上海为主题或背景的摄影作品,无论摄影师的出生地或国籍。他举例说明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金石声,尽管非上海本地人,但其长期为上海拍摄的照片同样属于上海摄影的范畴。
与金石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摄影师庄学本,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深入中国西部边区,拍摄了大量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照片,并通过当时的媒体传播回上海,为观众呈现了截然不同的视角。
一份刊载了庄学本作品的《申报》特刊(1934—1935年)
展览还展示了早期上海街景的照片,如现代美术家丁悚在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作品,施瀚涛将其与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斯泰肯的作品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两幅作品在视觉语言上的相似性,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浪潮对摄影实践的影响。
丁悚拍摄的照片《雪景》(1929)与《街景》(20世纪20年代)
展览还吸引了众多海外归来的摄影师参与讨论,如廖逸君,这位在上海出生、纽约生活的艺术家,通过摄影探索了自己与伴侣之间的“实验性关系”,其作品《实验性关系》系列记录了这段关系的演变。
廖逸君与Moro演绎“海滩姐妹”(2014年)
艺术家杨迪则从莱茵河和街头影像中汲取灵感,处理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在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求学期间,他深受杜塞尔多夫摄影学派的影响,该学派在全球范围内引领了摄影的潮流。
德国摄影师安德烈·古斯基的代表作《99美分》(1999年)
评论家林叶分享了在东京从事摄影创作的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摄影师对现代生活的反思,也体现了他们对自己生活境遇的拷问。这些摄影师的经历和作品,为上海摄影引入了新的思考和话题。
施翰涛认为,上海摄影的特征在于其流动性、混杂性,这与上海城市的多元化、国际化和开放性不谋而合。回顾上海摄影的历史,可以发现它是由不同摄影师的短暂片段连缀而成的,这些片段共同构成了上海摄影的丰富景观和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