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屏山街的一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徐家辉正忙得不亦乐乎,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预示着他手中的艺术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挂断电话,他迅速投入到年画的制作中,双手因忙碌而微微发热。
在徐家辉的工作台前,一块梨木制成的雕版静静地躺着,他手握锋利的刻刀,在木版上精心雕琢,木屑随之纷飞。不久,一个白脸长须的“将门神”形象逐渐显现。随后,经过蒸纸、刷泥、套印、开脸等三十多道繁琐而精细的工序,一幅活灵活现的门神年画便大功告成。
年画,这一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承载着喜庆吉祥的美好寓意,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在农历春节期间,贴年画的传统习俗在多地盛行,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梁平木版年画,起源于明嘉靖年间,以其色彩鲜艳、风格古朴、内容丰富而著称,属于套色木刻版画的一种。
梁平年画在制作工艺上独具特色,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是人物腮红的处理方式。不同于其他年画将腮红打在脸颊上,梁平年画则将其巧妙地打在腮帮处,这一独特的“防伪标”使得梁平年画在众多年画中脱颖而出。徐家辉介绍,这一步骤被称为“开脸”,是年画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他蘸取颜料,轻轻按压在人物脸上,为年画增添了一抹祝福的色彩。
除了制作工艺的独特,梁平年画的纸张也颇具特色。它采用的是竹子制成的二元纸,相比宣纸更具韧性,天然的浅黄色为年画增添了几分古典韵味。徐家辉表示,手工制作的年画韵味独特,工业印刷品难以比拟。当拿起一幅木版年画时,首先感受到的是纸张沉甸甸的分量。
尽管如今的梁平年画已声名远扬,但在此之前,这门手艺曾一度濒临失传。徐家辉出生于梁平年画世家,但在他记事时,家中已放弃制作年画。他深感遗憾,决心重拾这门技艺。他通过自学和临摹,逐渐掌握了年画制作的手艺,并带动家中儿女、表侄等小辈一同学习。2006年,梁平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家辉也因此成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徐家辉不仅致力于年画制作,还积极传授技艺。他在重庆多所高校担任客座讲师,教授传统技艺课程,学生遍布各地。他与学生共同探讨新画稿、调制新颜色,不断为年画注入新的灵感。在年轻人的建议下,他创新了年画的形式与内容,如将年画装裱成卷轴形式、缩小成巴掌大小装进相框等,使得梁平木版年画焕发了新的生机。
梁平木版年画的内容以戏曲桥段、神话人物为主,深受人们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年画技艺是否会被机械复制所替代,或因现代人喜好的改变而受限?面对这一问题,徐家辉表示,尽管现在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门口贴年画,但很多人会将年画挂在书房、茶室或客厅等地方,年画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他还透露,目前他和学生们正以传统文化中美好寓意的故事为线索,不断绘制新图样,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