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临近,城市的大街小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氛围。然而,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时刻,不少年轻人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他们决定留在城市,与宠物共度新春。
近年来,养宠物在年轻人中蔚然成风。《中国宠物行业研究报告》揭示,截至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已攀升至约1.24亿只,其中18至30岁的年轻宠物主占比超过六成,00后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当你感到缺爱,需要陪伴时,不妨养条狗。”这句曾在2014年《奇葩说》中流传的金句,十年后已成为许多年轻人的生活写照。他们试图在宠物的陪伴中,找到在独居生活中的精神寄托。
尹芝,一位在深圳漂泊了三年的年轻人,便是其中的一员。她已提前告知家人,今年春节不回家。去年春节回家的不愉快经历仍让她心有余悸,饭桌上的每一分钟都仿佛是一种煎熬。而更重要的是,她无法割舍下独自留在出租屋的小猫咪。去年春节,她虽然安排了上门喂猫服务,但在监控中看到小猫孤单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于是,她下定决心,今年无论如何都要留在深圳,与小猫共度春节。
尹芝坦言,养猫起初是为了寻求情绪价值。短视频中那些粘人乖巧的小猫让她心动不已,最终忍不住买了一只,希望猫咪能每天陪伴自己。然而,养猫并非易事。每天下班回家,迎接她的往往是臭味扑鼻,她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帮猫咪清理身体和猫笼。有时,猫咪还会在半夜疯狂跑酷、喵喵叫,让本就睡眠浅的尹芝几近崩溃。尽管如此,尹芝在逐渐学会包容和理解的过程中,发现猫咪教会了她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与尹芝不同,北京的喜仔则在宠物的陪伴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责任感。她精心为狗狗们准备年夜饭,从菜谱到摆盘都力求完美。她认为,给予宠物最好的一切,才能不留遗憾。这种观念源于她曾经因舍不得为小仓鼠买别墅而耿耿于怀的经历,以及未能救活一只小猫的自责。为了更好地照顾宠物,她还自学了兽医课程。
喜仔的宠物们不仅见证了她的日常生活,还参与了她的重要时刻。她结婚时,特意找了长途代驾将狗狗们带到婚礼现场,让它们担任“伴郎”。对于已婚未育的喜仔而言,养宠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养娃平替”。她的小家庭虽然只有夫妻二人,但加上五只“毛孩子”,却显得温馨而完整。
然而,养宠物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宁柠因为养猫的事情与家人产生了争执。老一辈的人认为养宠物不卫生,建议她将猫卖掉。但宁柠无法接受因家人的反对就抛弃自己的猫咪。这些猫咪陪伴她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光,早已成为她的家人。去年春节,她毅然决定带着四只猫咪一起回老家过年。
宁柠观察到,村里的有些家庭长辈和晚辈之间隔阂不小,而她庆幸自己家还有点凝聚力。虽然平时大家各自忙碌、联系不多,但一到过年,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她相信,只要好好沟通,就能解决养猫等问题,没必要因为意见不合就不回家或不交流。为了今年能带猫猫回家,宁柠已多次与家人沟通,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接纳。
宠物与年轻人的关系,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他们对“无条件爱”的渴望,也暴露出传统家庭关系中难以弥合的代际鸿沟。年轻人在宠物的纯粹依赖中重构安全感,同时又陷入另一种“责任焦虑”——担心自己是否能给予宠物足够好的生活。这种近乎“育儿式”的投入,或许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代偿。
当“宠物家人化”成为普遍现象时,我们是否在重新定义“家庭”和“团圆”的边界?从血缘共同体到跨物种的情感联结,这既是爱的超越,也是现代社会亲密关系的困境。然而,选择宠物并非全然是对亲情的背离。年轻人并非拒绝爱,而是渴望以更平等、自由的方式去实践爱。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或许能在父母、宠物与自我间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