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洪流中寻找平静:主动选择与创造的力量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微博成为了不少人构建个人信息茧房的避风港。尽管这里充斥着营销号和情绪化的信息,但用户依然能在其中找到一份难得的宁静。微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可能是少数几个仍能让人沉浸于大段文字内容的社交平台。对于那些对短视频资讯不感冒的人来说,文字信息的一览无余是视频无法比拟的优势。
除了被动接收信息,主动搜索成为了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AI搜索和小红书等平台成为了用户解答疑问的首选。无论是新推出的应用使用心得,还是剪辑技巧的细节问题,这些平台总能提供详尽的答案。两种信息获取方式,最终导向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人们更愿意主动选择信息,而非被动接受。
然而,主动选择信息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断刷新“最新微博”的行为,本质上与下滑刷新短视频无异。人们依然期待着“新”信息的到来,只不过从算法推荐转变为了人工筛选。但无论是哪种方式,讨论的话题大同小异,从国际用户的涌入到深度思考模式的探讨,新鲜感始终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正如《Hooked》一书所分析的,互联网产品让人上瘾,是因为它们能在某种程度上解决用户的问题,并通过触发、行动、奖励和投资的四个步骤将用户牢牢吸引。手机上的各种应用,就像是一个大型的“钩子”中心,让人难以自拔。
然而,“新”信息并不总是带来意义或长久的满足,更多时候,它与焦虑相伴。这些信息往往不被消化,不直接导向行动,只是短暂地给大脑增加负担。人们常常点赞、收藏或截图保存看似有用的信息,却很少真正回顾或应用它们。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像热点从身边经过,被习惯性储存,又习惯性遗忘。
面对信息的海洋,与其走马观花,不如主动寻找自己喜爱的事物。但放下电子产品,就能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吗?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现实的压力太大,可交流的人太少,人们才将线上视为寻找快乐的渠道。算法推荐、信息流和短视频,成为了缓解压力的短暂刺激。
然而,这些刺激并不直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降低人们的感受力。节省下来的时间,又被用来刷新更多转瞬即逝的信息,形成了一个不断循环的怪圈。或许,当注意力被允许随意游走时,人们反而应该主动慢下来,主动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
以阅读历史为例,这是一种主动接受信息的美好体验。通过了解历史,人们不仅能看到时代的变迁,更能感受到人的命运和声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这种体验与转瞬即逝的新鲜事物带来的快感截然不同,它让人们收获情感的触动、人生的经验和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个编辑和作者,除了消费信息,更重要的是创造。在生成式AI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而,真正的创作并非仅仅重复官方的观点或体验新兴功能,而是融入个人的生命经验和独立思考。那些能用新技术创造出完整作品的人,往往拥有更加完整的时空和生命体验。
过度关注当下,反而会被时间所裹挟。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但这种可能需要通过人类细腻的创作来具象化。控制信息流、把握注意力,不仅仅是摄入优质信息,更重要的是产出更多优质的、遵从个人经验的创造。正如纳瓦尔所说,“成为一名创造者,你就不必担心工作、职业和AI。”
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需要挣脱束缚,对生活和周边有更多的关怀。不盲从外界的声音,让内在的动力推动前行。从自己的生命经验出发,发出一些发自内心的、不完美但与众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