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普宁市,有一种流传已逾三百年的民间艺术——普宁英歌,它融合了舞蹈、南拳与戏曲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普宁英歌以其刚劲有力的舞姿著称,每位舞者手持两根圆形短木棒——“槌”,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以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和阵法演绎出气势恢宏的场面。在潮汕地区,英歌舞被视为英雄的化身,能够驱邪迎祥,每逢佳节,城乡间便回荡起英歌的锣鼓声,热闹非凡。
对于普宁人陈扬波而言,对英歌的热爱源自家族的传承。他的爷爷陈才斗曾是广东省歌舞团的成员,参与过1953年在北京的演出。自小便对英歌着迷的陈扬波,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英歌队的一员。儿时,每当大年初一英歌鼓点响起,他总会一路追随队伍,纵情呐喊;寒暑假时,他还会与小伙伴一同模仿VCD中的动作,以扫帚柄为槌,翩翩起舞。然而,按照家乡的传统,他只有成年后才能正式加入英歌队伍。
2006年,普宁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培养新一代英歌舞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成立了“南山少年英歌队”。14岁的陈扬波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一名英歌舞者。英歌舞的参演人数多为双数,最少八人,至多七十二人,要求动作迅疾而不紊乱,动中有静。演出内容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四回,讲述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如何在短短几分钟内演绎出梁山好汉的气概,是英歌舞者学习的关键。
在英歌舞中,“耍槌花”是彰显英雄气概的精髓所在。舞者手握槌中间部分,以八字绕动手腕,同时用中指、无名指、小指挑槌,使槌花形成立圆后连续转动,眼睛紧随槌花移动。只有如此,才能将槌花耍得气势磅礴,宛如盛开的花朵。英歌舞者除非无力站立,否则必定竭尽全力直至演出结束,这不仅是南山英歌队的要求,更是英歌舞所蕴含的精神。
近年来,随着普宁英歌的传承与发展,陈扬波在英歌队中担任了新角色——打理南山英歌队的官方宣传账号。他通过直播与观众互动,介绍正在化妆的角色和英歌舞的情节,并计划在官方账号上发布演出信息和介绍英歌文化。2024年,南山英歌队首次走出国门,在英国伦敦参加了新春庆典;而陈扬波则留在普宁市内,带领南山英歌队伍在街巷间游街演出,为市民驱邪迎祥。
舞槌翻飞,步伐矫健,普宁英歌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陈扬波希望,普宁英歌能够像队员们手中舞动的槌一般,盛开出鲜艳的花朵,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