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澳月亮湾,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盛宴璀璨上演。大年初二夜晚,随着夜幕低垂,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草龙活动点亮了整个海岸,成为蛇年春节里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当晚7时,南澳月亮湾人声鼎沸,一条由金黄剑草精心编织而成的百米长龙在锣鼓声中腾跃而出,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情。这条草龙由33节构成,龙头栩栩如生,龙眼炯炯有神,龙身蜿蜒曲折,龙尾灵动飘逸,仿佛真的巨龙降临人间。它不仅承载着南澳渔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舞草龙,这一源于明清时期南澳疍家渔民的古老民俗,早在2007年就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活动现场,除了气势恢宏的草龙队伍,还有南澳渔民迎亲舞队、麒麟队、渔灯队、腰鼓队等加入巡游,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这些队伍穿梭在街巷间,所到之处无不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令人瞩目的是,不少外国友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他们与南澳民众一同舞动草龙,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友人表示:“舞草龙太有趣了,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体验。在中国,龙代表着强大和吉祥,我能参与其中,感觉像是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活动现场,非遗项目渔民娶亲表演师傅也热情地欢迎外国友人的加入,她们一边展示着舞蹈技巧,一边讲述渔民娶亲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让外国友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南澳的民俗风情。
晚上8时左右,舞草龙队伍抵达月亮湾海堤畔,人们将草龙依次叠放,进行祭拜仪式。随后,草龙被点燃,焰火冲天而起,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欢欣鼓舞的面容。在此起彼伏的欢呼与呐喊中,每个人都在心中默默许下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南澳舞草龙活动不仅是一场民俗盛宴,更是南澳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的缩影。近年来,南澳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将舞草龙等非遗项目引入幼儿园和小学,为孩子们播下传承的种子。同时,南澳非遗文化馆也成为展示南澳非遗项目的重要窗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