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农村墙上的6张老年画,您还记得多少?每一张都是满满的时代深情!

   时间:2025-01-29 12:45 来源:天脉网作者:顾青青

中国老年画:文化记忆与情感纽带

近日,一系列展现中国传统老年画的精彩内容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色彩斑斓、线条朴拙的年画,不仅是节日的点缀,更是中国农耕文明和市井生活的生动写照。

在河北武强等地,灶王爷年画尤为引人注目。画中灶王爷头戴官帽,手持玉笏,两侧配有“善罐”“恶罐”,记录着人间的善恶。腊月廿三,家家户户都会祭灶神,期盼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旧时主妇们还会供上麦芽糖,希望灶王爷“吃人嘴甜”,多说好话。这一习俗,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更是对家庭和睦、生活平安的美好祈愿。

门神年画则是中国人对平安的终极想象。秦琼与尉迟恭、神荼郁垒等威风凛凛的形象,被绘于年画之上,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天津杨柳青的门神画尤为考究,每一笔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特殊年代里,尽管这些年画曾被视为“四旧”,但村民们仍悄悄珍藏,改革开放后重贴老门神,传承着这份对平安的执着与坚守。

苏州桃花坞的《连年有余》年画,则以大胖娃娃骑鲤鱼的形象,表达了农耕文明对“人丁兴旺”“丰衣足食”的炽热渴望。娃娃莲藕般的手臂抱着金元宝,笑容满面,仿佛将这份幸福与富足传递给了每一个观赏者。在山东高密等地,这类年画还有更生动的版本,娃娃脚踩风火轮状的绣球,寓意“好运滚滚”,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喜庆与欢乐。

清代山西临汾的《春牛图》年画,则将立春习俗化作视觉符号,展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勤劳。牧童头戴柳条帽,手执彩鞭赶春牛,背景穿插二十四节气农事歌诀,为中国农民提供了宝贵的农耕指南。在新年画运动中,《春牛图》被赋予新内涵,春牛变成拖拉机,牧童化作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收气象。

上海小校场年画将《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片段搬上纸面,用明艳的色彩和生动的构图,将文人雅事变成市井百姓的精神盛宴。这类“戏出年画”在民国时期风靡一时,成为穷人家买不起戏票时的精神寄托。除夕夜全家围着火盆,照着画本唱戏,图的是个热闹劲儿,更是对文化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苏州文人创作的《岁朝清供图》则展现了另一番清雅。青瓷瓶插红梅、佛手旁置古籍,再配两句咏春诗,构成了这幅年画的独特韵味。这类年画多流向书香门第,却在战乱年代意外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琉璃厂画店老板将《岁朝图》模板埋入院中石榴树下,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挖出重印。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如今,随着机器印刷的烫金年画占据市场,那些带着木版皴裂痕迹的老画正逐渐退入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但它们承载的对平安的祈愿、对丰收的渴望、对文化的坚守,早已渗入中国人的血脉。正如冯骥才所说:“年画不是旧时光的遗物,而是我们认领历史的身份证。”这些老年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