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非遗馆的热闹年货大集中,佛山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1月28日,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正热情地引导着游客亲手体验这一传统技艺,一句“来,双手捏住年画,我们‘接福’”拉近了古老艺术与现代人的距离。
刘钟萍的身影忙碌而充实,她不仅在全国推广佛山木版年画,还在夜晚时分精心雕刻着蛇年主题的“福”字木版。这幅名为“蛇来运转”的年画,巧妙融合了蛇年元素与岭南特色的醒狮,寓意深远,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佛山木版年画,这一拥有约700年历史的传统艺术,曾在清代乾嘉年间达到鼎盛,作品远销岭南及南洋各地。2006年,它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佛山年画种类繁多,包括门神画、神像画和岁时风俗画,色彩鲜艳,以丹红为底,金线勾描,尽显富丽堂皇,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更是渗透其中。
然而,时代变迁也曾让佛山木版年画陷入困境,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但刘钟萍选择坚守,她在2014年毅然辞去导游工作,师从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致力于让这一非遗项目焕发新生。
刘钟萍深知,要让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就必须创新。她创作了一系列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年画作品,如“早睡早起”“脱单神器”“逢考必过”等,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年画的美好寓意,更以新颖的方式触动了年轻人的心弦。她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作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刘钟萍还积极举办开放日活动和印制年画祈福许愿仪式,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身体验佛山木版年画的魅力。她的这些举措,无疑为传统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刘钟萍的作品曾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去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的现场,她创作的木版年画《金榜题名逢考必过》被用作中方代表赠送给各国代表的红包图案,这一世界级的亮相,让佛山木版年画名声大噪。
刘钟萍的坚持与创新,不仅让佛山木版年画焕发了新生,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她的故事,是对传统文化热爱与传承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