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逼近1222万大关,就业形势愈发严峻,高中生家长在择校选专业时愈发关注毕业后的就业率。近期,多个省份发布的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揭示了部分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
报告中,陕西、广西、贵州等地均列出了就业率极低的专业名单。在陕西,知识产权、图书馆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28个专业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70%,其中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技术专业因毕业人数少,落实率竟为0%。广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广播电视学、医学影像技术、建筑学等专业就业去向落实率同样不足70%。贵州省法学、交通运输工程等专业连续多年垫底。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3)》也指出,教育学、档案学、传播学等21个专业2022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低。湖南省教育厅同样公布了2020-2022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低的20个专业名单,显示出全国范围内部分专业就业难的普遍性。
面对这一形势,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这一政策导向下,高校专业调整进入密集期。2024年7月起,多所高校“扎堆”官宣撤销专业,其中四川大学一次性撤销了31个专业,引起广泛关注。天津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宁波大学等多所高校也相继进行了专业调整。
据统计,2019年至2023年间,全国共计4284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撤销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成为撤销的“重灾区”。这些撤销的专业大多反映了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同时也有部分专业因生源不佳、就业率过低、不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等原因被撤销。
那么,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哪些专业值得报考呢?安徽省教育厅的报告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十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人才需求缺口较大。教育部也明确支持高校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关键领域布局相关专业。因此,对于有意报考的考生来说,这些新兴领域和关键行业的相关专业或将成为更好的选择。
同时,教育部还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这意味着,未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将更加灵活多样,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也应更加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