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之际,一位来自山西省高平市的七旬老人,用他独特的方式向党献上了一份深情的贺礼。这份礼物并非金银珠宝,而是他亲手抄写的四大名著,耗时整整八年,字里行间凝聚着他对党的深情厚谊和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
老人名叫张喜才,他自幼酷爱书法,尽管家境贫寒,只读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在家,但他从未放弃对书法的热爱。没有纸笔,他就以地为纸,树枝为笔,以水为墨,日复一日地苦练。长大后,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工厂,他都坚持利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逐渐练就了一手好字。
退休后,张喜才加入了一个老年文化团,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唱小曲、写毛笔字、练太极拳,享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一次国外考察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外国的魅力,也坚定了他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
于是,张喜才开始了他的手抄名著之路。从《千字文》、《道德经》开始,他逐渐挑战更高难度的作品。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他萌生了在党百年华诞时抄写四大名著作为献礼的想法。从《红楼梦》到《三国演义》,再到《西游记》和《水浒传》,他一笔一划,用楷体小字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和对文化的热爱。
这项任务艰巨而漫长,张喜才每天全神贯注地抄写,有时甚至会写到深夜。他的眼睛因长时间书写而干涩,身体也因年迈而疲惫,但他从未放弃。在抄写过程中,他用坏了上百支毛笔,也经历了几次生病,但他始终坚持着,最终在党百年华诞之前完成了这项壮举。
四大名著共367万字,张喜才手抄了152本,每本都精心装帧,整齐地摆放在卧室的箱子里。这些手抄本摞起来有近3米多高,占据了卧室四分之一的空间。看着这些耗时八年完成的作品,张喜才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然而,张喜才的事迹在网上引起关注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他这是在作秀,有人认为他的书法水平只是业余水平。但这些质疑并未动摇张喜才的初心,他依然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抄完四大名著后,他又继续抄写了《曾国藩家训》等文学素材,并将作品贴在了空白卷轴上,长达25米。
张喜才表示,他抄写名著并不是为了作秀给别人看,而是出于对书法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他认为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值得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弘扬。他希望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能够影响更多年轻人,让他们在更好的环境和教育下接触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张喜才的事迹已经传遍了当地,甚至一些作品还被拿到了学校进行展览。学校也借此机会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传统文化,而张喜才对此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