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墙保护:最小干预原则下的文化传承】
平遥古城,作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雄伟壮观的城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近日,平遥古城墙的保护工作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其秉持的“最小干预原则”在修缮中的成功应用,为古城墙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东汉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与扩建,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规模。城墙高大巍峨,青砖墙面层层叠压,城楼雄伟壮丽,拱门宽厚幽深,护城河环绕一周,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也面临着裂缝、膨胀、酥碱等多种病害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墙管理处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近年来,他们秉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对城墙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抢险修缮和保养性修缮。这些工作包括对内墙、外墙、马面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进行支撑加固和重点维修,旨在确保城墙的安全稳定。
据了解,平遥古城墙的保护工作得到了多方支持。中国文物研究所与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了《山西省平遥古城城墙结构加固工程总体设计方案》,为城墙保护提供了科学判断和技术支撑。《平遥古城城墙修缮保护工程设计方案勘测报告》也为城墙保护安全防范提供了重要依据。2018年,《山西省平遥古城保护条例》更是将平遥城墙列为重点保护内容,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明确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平遥古城墙的保护工作不仅注重修缮,更强调日常管理和预防性维护。学界对平遥城墙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补救措施,而是逐步探索更多“前置性”的保护方法。通过强化风险意识,早发现、早修缮,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这种将“专业性”与“管理性”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为古城墙的长期保存提供了有力保障。
平遥古城墙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遗迹的尊重,更是对文化传承的负责。从单纯的军事防御到“偃武修文”的文化传承,从传统的生活居住到“旅游兴城”的身份转变,平遥古城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它让我们在感悟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
平遥古城墙的保护经验,为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期待更多类似平遥古城墙这样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让它们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为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传承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强调突出专业化保护,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重大关系。同时,方案还提出突出精细化改造,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做好微改造和“绣花”功夫。
方案支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内部历史建筑及公有建筑的修缮及抗震加固工作,以及传统街巷立面路面整治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案还鼓励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方案还支持改造利用历史建筑、既有建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设施,如公益性展演剧场、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遗产,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避免过度开发,杜绝拆真建假等破坏行为。同时,也将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专家观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放在首位】
中央领导人多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认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将保护作为利用和开发的基础。在必要的地方进行精细化改造,避免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的损害。同时,应做好专业化保护开发,在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以特色文化为基础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专家还建议探索“前置性”保护方法,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做好日常预防性管理维护工作。通过强化风险意识,早发现、早修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利用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确保它们的长期保存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