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与“不让”:新时代青年的选择之道

   时间:2025-01-27 16:46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新时代青年如何在“让”与“不让”间抉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谦让”被视为一种美德,流传至今。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勇立潮头、当仁不让的精神同样不可或缺。这一矛盾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如何在“让”与“不让”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让”,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个人修养的体现,意味着在利益面前能够退让、尊重他人。古有“管鲍之交”,鲍叔牙甘让其贤,成就了一段佳话。这种“让”,彰显的是舍己为国的情怀,是在用自己的谦让为国家谋取更好的机会。然而,新时代的“让”,不应仅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应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在个人层面,“让”能够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团队更加凝神聚力。苏轼在面对仕途不顺时,选择了“让”,他让出了海阔天空的胸襟,让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这种“让”,不是怯懦者的退败,而是在面对无路之局面时,开辟新境的途径。然而,当个人力量无法改变局面时,“让”便成为了一种策略,一种为了长远目标而暂时退让的智慧。

与“让”相对,“不让”则体现了一种果决和担当。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在稻田中踽踽独行的袁隆平、查阅浩如烟海典籍的屠呦呦,他们都是“不让”的典范。他们的“不让”,是对责任的坚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谊。这种“不让”,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是推动社会前行的重要力量。

对于新时代青年而言,“让”与“不让”的选择,应基于心中的正直与公义。在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应勇于担当、当仁不让;在面对国家大义和民族尊严时,更应挺身而出、义不容辞。然而,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让”则能带来和谐与融洽,使人际关系更加顺畅。

因此,新时代青年应在“让”与“不让”之间找到平衡。这种平衡,既体现了个人修养和智慧,又彰显了担当和勇气。在“让”中学会退让和尊重,在“不让”中坚守责任和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立足,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