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王学勤:一生绘“缸鱼”,年画里的乡土情与传承路

   时间:2025-01-27 13:39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在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的一场“非遗进商圈”活动中,一位年近百岁的老艺人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就是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王学勤,一个用画笔记录岁月、传承文化的“活化石”。

王学勤老先生的故事,如同一幅生动的年画,缓缓展开在人们的眼前。他回忆起往昔,家家户户都有水缸,过年时,总要在水缸旁的墙上贴上一张“缸鱼年画”。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墙上的年画上,鱼儿仿佛在水中游动,既喜庆又富有诗意。这“缸鱼年画”不仅装饰了家,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连年有余(鱼)”。

王学勤自幼便与年画结缘,从十多岁起便跟随长辈学习绘制年画。他的“缸鱼年画”线条粗犷、色彩艳丽,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杨柳青年画中,“缸鱼”以其独特的画风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了民间艺术的瑰宝。王老先生笑称自己的年画为“粗活儿”,与那些专为宫廷或富贵人家绘制的“细活儿”不同,他的年画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更加接地气。

在王学勤的记忆里,年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谋生的手段。早年间,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卖年画来维持生计。每年腊月,他都会和村里的乡亲们一起赶制年画,然后背到集市上售卖。那时候的年画生意兴旺,一年下来能挣个百八十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缸鱼年画”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年画的需求也大大增加。王学勤的年画作品因此供不应求,一年最多能卖出5000件。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远销到了国外。许多外国友人慕名而来,高价购买他的年画作品。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缸鱼年画”逐渐失去了市场。现代印刷技术的普及使得年画可以批量生产,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缸鱼年画”也因此失去了它原有的用武之地。尽管如此,王学勤老先生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艺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杨柳青年画。

如今,王学勤老先生已经90岁高龄,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年画的热爱和执着。他时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向社会大众介绍和传播杨柳青年画的文化内涵。在他的心中,年画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