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长在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时,揭示了过度尊重孩子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引发了广泛讨论。
这位家长表示,在接送女儿放学途中,因快递过多不慎掉落,女儿却并未伸出援手,甚至在请求帮助时遭到拒绝。而在另一场合,因需出差无法参加女儿家长会,希望丈夫代为出席,却遭到女儿的强烈反对和情绪爆发。这些事件让这位一直秉持民主、平等教育理念的家长开始反思。
她原本认为,尊重孩子能够培养其独立和强大的个性,但现实却让她感到困惑。女儿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长辈。通过深入学习和观察,她意识到问题出在“过度尊重”上。
过度尊重,让孩子在任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任性要求时,若一再放宽限制,迁就孩子,实际上是在模糊行为的边界,让孩子认为规则是可以随意打破的。这种模糊的规则感,让孩子不懂得行为的边界,容易变得无法无天。
过度尊重还可能喂出孩子的自私贪婪。一位博主曾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她为了表示尊重,对儿子几乎是有求必应,但最终换来的却是儿子的理所当然和只顾及自己的感受。无条件的付出和过度的重视,让孩子逐渐失去了感恩和体恤他人的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过度尊重可能会毁掉孩子更多的可能性。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的一幕就深刻揭示了这一点。刘星曾抱怨父母小时候没给自己报兴趣班,而妈妈刘梅却委屈地表示曾给他报过但他自己不学。刘星反驳道:“我不愿意学,您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逼着我学呀……”这句话道出了真理:孩子的眼界有限,需要家长的引导和坚持。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尊重呢?首先,家长心中要有一杆“秤”,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尊重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一种责任。就像航行时船长必须掌握舵盘一样,家长也需要引导孩子穿越成长的风浪。
一位知乎网友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他发现女儿因为总是得到家里最好的东西而变得自私任性,于是决定给她树立规矩。某天家里炒鸡时,他直接把鸡腿夹给了外婆,并告诉女儿外婆很辛苦应该得到鸡腿。女儿大哭后,他耐心地给女儿强调了尊重家人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从此,女儿逐渐变得懂事起来。
另一个故事来自哈佛妈妈于巾帼。她的女儿是学霸,而儿子则相对不那么让人省心。尽管她尊重儿子的天性和不足,但并未放任不管,而是耐心培养和教导。最终,她成功地把儿子也培养进了哈佛大学。她坦言:“孩子对读书、学习没兴趣只是一个借口,家长太开明,反而害了孩子。”
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和节奏是重要的,但绝不能静待花开。家长需要在心态上保持松弛,但在教育上绝不能放弃管教。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