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电影市场以425.02亿票房、同比下降22.66%的成绩落幕,2025年的电影行业亟需一股新的动力来提振士气。这股动力似乎正在酝酿之中,尤其是在春节档前夕,一系列动向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1月24日,春节档六部大片之一的《蛟龙行动》宣布提前开启超前点映,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博纳影业乃至整个行业对春节档的坚定信心,也预示着今年春节档的竞争将异常激烈。令人振奋的是,截至1月26日中午,2025年春节档的预售票房已突破6亿大关,创造了近几年春节档预售的最佳纪录,远超2023年和2024年前两日预售票房的总和。
然而,尽管预售成绩喜人,但春节档能否成为2025年电影行业的绝地反击之战,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业内预测,今年春节档八日票房将在73.5亿至80亿之间,但票补力度和效果可能不会超过去年同期。由于影片质量相近且类型差异化显著,档期头部效应或将减弱,形成多雄争霸的格局。
场均人次作为电影市场的关键指标,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2024年的场均人次表现并不理想。与2023年相比,2024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全面反转,非档期佳作大面积消失,导致观众观影频次大幅下降。这一趋势直接影响了春节档的竞争格局,使得影片之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
更为严峻的是,观众对于营销出的电影口碑正在逐渐祛魅,这进一步加剧了电影市场的负反馈螺旋。据灯塔专业版数据,预估2024年观影总人口跌至4.3亿,远低于2023年的5.0亿和2016年的4.5亿水平。基本盘的流失让电影行业陷入了两难境地,不变则死,变则可能进一步加剧市场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春节档的定档策略变得更加谨慎。今年的六部电影都具备足够的实力和理由冲击春节档,尤其是在2024年暑期档几乎全军覆没之后,《封神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作品更是不宜再拖延。然而,场均人次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电影行业需要学会在新的收入预期下制定成本预算。
票补作为电影行业的一种营销手段,去年春节档曾引发广泛关注。虽然票补对2024年春节档预售成绩的加成不及预期,但重启票补无疑向行业传递了一个信号:量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价。今年春节档,“19.9元票价再现春节档”登上热搜,但票补规模有限,难以激发大量增量观众。因此,影片本身的质量成为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
今年春节档的六部影片各具特色,对受众基数有充分自信。光线传媒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北京文化和阿里巴巴影业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等作品都有前作打下的良好基础;《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预售期就展现出强劲的票房号召力;《熊出没》系列则凭借十年的春节档经验,稳居合家欢市场头把交椅。这些影片背后的头部公司也展现出差异化竞争战略,为春节档增添了更多看点。
今年春节档的头部效应或许会比往年更弱,前四部影片的排片占比差异较小,意味着在院线看来,这些影片的潜力相近。定档春节档的影片必然需要足够强的竞争力,这倒逼春节档影片质量全面提升。在类型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今年春节档有望实现多强格局。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2025年的春节档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役。这六部影片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后续影片的开发策略以及成本预算体系的调整。在行业为了能让观众回到影院做出种种努力的同时,所有人都希望今年的春节档能给供求双方带来更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