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乐团近日推出的新创音乐故事会《寻找国乐之王》,在中央歌剧院成功首演后,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这部以“国乐”为核心元素,以“寻找”为叙事线索的作品,通过多维度的创新尝试,为民族音乐的当代演绎开辟了新路径,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魅力。
剧中,古琴先生作为乐林领袖,以“大圣遗音”号令群雄,却面临无法解开师门传下的“天书曲谱”的困境,同时也在寻找合适的“国乐之王”继承者。两大弟子胡二和毕利各有不足,独生女儿诗诗则梦想加入西方爵士乐团。一场神秘大火后,诗诗踏上旅程,与玉笛公子柳随风相遇,并与其他绝世高手展开“斗乐”。每一次斗乐,都是对民乐精粹的一次精彩展示,无论是古琴的悠扬、二胡的激昂,还是笙竽与电子音乐的对话、古琴曲与金属摇滚的对抗,都以极具现代感的方式呈现,令观众惊叹不已。
该剧还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即时影像摄影等高科技手段,打破时空界限,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时而梦回唐朝,时而探访北魏云冈石窟。同时,剧中穿插了音乐学家杨荫浏解开姜白石《杏花天影》古琴谱、华彦钧创作《二泉映月》等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挖掘和传递了国乐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在剧情的高潮部分,所有乐器放弃“称王”之争,在《礼乐颂》中和谐共鸣,共同诠释了国乐之“王”的真谛——不在于器物之争,而在于文明基因的延续。此时,大屏幕上出现“龢”字,这个字在甲骨文中表示吹奏排笛的动作,寓意着和谐与包容。这一设计不仅升华了文化符号,也为整个作品赋予了更宽广的格局和深远的意义。
《寻找国乐之王》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的艺术形式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更在于其对国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在这个媒介融合、文化交融的时代,这部作品以开放的姿态回应了时代需求,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无限可能。正如赵聪团长所言:“在人人可以创作、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时代,专业文艺工作者需要更广阔的胸襟和更开阔的视野,不断探索与大众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更好发挥艺术作品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