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背景教师进校园,能否破解科学教育困境?

   时间:2025-01-25 12:40 来源:天脉网作者:沈如风

近日,广东省在科学教育领域迈出了创新步伐,率先实现了科学学科教师的理工科化转型。这一变革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不再局限于师范专业背景,而是允许拥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凭借教师资格证直接应聘中小学科学教师岗位,开创了教师招聘的新纪元。

此举被视为教育未来发展的风向标。长期以来,师范生因知识面广而不精、缺乏特色与专长而备受诟病。尤其在优秀学校追求教学特色的背景下,师范生的局限性愈发凸显。例如,在面对学生3D打印等前沿科技项目时,许多师范生往往力不从心,还需额外培训,而理工科学生则能轻松胜任。

当前,各中小学校对编程、算法、硬件等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能够熟练运用KT板制作动力航模、利用8266芯片组装无人机、精通Python、51单片机等技术的教师,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这些技能恰好是师范生所不具备的,而理工科学生则能完美匹配这一需求。

在一场科学教育座谈会上,多位学校领导纷纷表示,学校急需机器人和编程教师,而现有的计算机师范生和科学师范生难以满足这一需求。他们指出,计算机师范生因忙于通识教育和教育方向的专业课,导致专业技能生疏,难以在学校特色社团教育中发挥作用。而科学教育方向的师范生虽然能胜任常规科学课程,但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教学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中国每年有数百万985、211高校毕业生,人才数量远超其他国家。然而,科学教育的质量仍有待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亟待加强。当前,学生在知识教育上投入过多精力,却忽视了实验探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背诵实验要点,而缺乏通过实验验证真理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探究的精神。

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多方面显现。不仅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还导致许多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科学核心素养方面严重缺失。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探究的精神和科学思维,难以在社会竞争中立足。因此,加强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对优秀学生的要求,更是对全体学生的期待。

以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为例,该活动原本旨在通过科学探究六步骤,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然而,在接手比赛后,主办方却放弃了这一初衷,导致作品层次明显下降。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实践过程的重要性,以及缺乏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危害。

因此,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编程教师或3D打印教师,而是具有深入理解算法、计算机原理等科学素养的教师。他们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我们也需要具有工科思维的教师,他们能将复杂的工程问题具体化、具象化,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工具、进行创造和改进。

总之,广东省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创新举措,为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我们期待更多地区能够借鉴这一经验,共同推动中国科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