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世界里,造型的精准性往往并非首要追求,尤其是在写意画中,画家们更注重表达意境与情感,而非物体的形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画作可以完全脱离现实,至少需保留一丝能让人辨认出所绘之物的“意思”。毕竟,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归类为抽象艺术,让人难以捉摸其具象形态。
那么,当一幅本应描绘牛的画作,最终却呈现出一头“野猪”的模样时,它究竟应被视为写意还是抽象?若出自普通画家之手,这样的作品无疑会招致批评,被认为技艺不精。毕竟,即便是写意画,也需“写”出所绘对象的神韵,而非任意发挥。
然而,若这幅画出自大师齐白石之手,情况则大不相同。即便他将牛画成了“野草”,也无人敢妄加非议,更不用说“野猪”了。相反,人们会竞相称赞其写意之妙,甚至将其视为无价之宝,引来无数收藏家的追捧。在某些拍卖会上,齐白石的一幅疑似画牛却更像“野猪”的作品,竟拍出了五百多万的高价。
在收藏市场中,画作的价值往往已脱离其本身,更多地取决于画家的名气和专家的解读。一幅画,只要出自名家之手,即便其形态令人费解,也能通过“春秋笔法”被赋予极高的艺术价值。齐白石便是这样的“画坛幸运星”,他的每一幅作品,无论水平如何,都能被解读为刻意为之的艺术佳作。
近年来,收藏界陆续出现了多幅齐白石绘制的牛图,均为侧身像,且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一眼望去,更像是一头野猪。甚至有收藏界人士总结出一条经验:要分辨齐白石画牛的真假,就看其画的牛是否像野猪。
面对这样的现象,美术评论专家潘建华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完美”的诠释。他认为,在欣赏齐白石的这类作品时,不应过分关注其整体形态,而应放大十倍去观察纸上的“墨团子”。这些墨团子看似随意,实则每一笔都恰到好处,正是这些墨团子的巧妙组合,才构成了牛的形象。同时,这些“掺水墨团”在宣纸上的效果也充分展现了水墨画的韵味。
对于齐白石将牛画成野猪却备受追捧的现象,你又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