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期末考试中,一位监考老师的经历引发了对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这位老师在监考过程中,面对考场内学生们普遍的懈怠态度,不得不频繁提醒,却换来了学生们的一片白眼和不满。
这位老师负责的是第18考场,虽然并非最后一个,但开场后不久,考场内便趴倒了一片。老师尽职尽责,按照要求不时地叫醒沉睡的学生,然而,这些被唤醒的学生非但没有感激,反而以白眼相对,仿佛是对老师打扰了他们美梦的抗议。
同场的另一位老师对此情景评论道:“你这是在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啊!”这句话,让这位监考老师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回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一段描述:“假如有一间铁屋子,里面的人都在昏睡,即将闷死,而你却大声呼喊,惊醒了他们,让他们面对无可挽救的死亡,你是否觉得对得起他们?”这位老师此刻深感,自己或许正是那个惊扰了学生们“美梦”的人,心中充满了愧疚。
他还想起了学生们几天前写的自传。其中一位学生,学了九年书法,字迹却与艺术毫无关联。然而,补习班老师却告诉他,考某重点中学的书法特长班“必过”。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学生的家长非但没有对此表示怀疑,反而告诉孩子上了高中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这种盲目的乐观和鼓励,让老师深感无奈和讽刺。
老师感叹,补习班为了挣钱糊弄孩子也就罢了,但家长为何也要如此盲目地鼓励孩子呢?难道真的以为上了所谓的特长班就能登上人生的巅峰?面对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难题,这些家长难道视而不见吗?
鲁迅的另一篇文章《立论》中的故事,也在此时浮现在老师的脑海中。故事中,说真话的人往往挨打,而说谎的人却能得到好报。老师不禁自问,如何才能既不说谎,又不遭人讨厌呢?答案似乎只有学会含糊其辞,中庸之道。
然而,这样的现状让老师感到悲哀。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磨平自己的锋芒,学会说些模棱两可的话。但在这其中,仍有一些像这位老师一样的人,他们不怕讨厌,不怕白眼和诅咒,甚至冒着失业的危险,也要坚持说出真话,鞭策那些为数不多但仍愿意努力的学生。
这些“最讨厌”的人,实际上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学生的未来,敢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社会和国家,是否应该给予这些人更多的支持和保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