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皮影戏焕发新生,春节期间演出热闹非凡
在海宁的一隅,灯光聚焦于白色幕布,孙悟空身披金甲、手持如意金箍棒的形象跃然其上,灵活跳跃与翻转,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这场精彩的皮影戏表演背后,是海宁皮影“郎家班”第五代传承人郎章铭的精湛技艺。
皮影戏,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被誉为“古老动画”,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年俗活动。自南宋时期,皮影戏便沿大运河传入江南,海宁地区尤为盛行。2006年,海宁皮影戏更是荣登首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郎章铭,作为海宁皮影艺术团的副团长,他用几根竹棍便能在幕布后演绎出《西游记》的经典情节,令人叹为观止。春节期间,艺术团的演出安排得满满当当,直至大年初五,剧目多以热闹喜庆为主,满足了邻里乡亲的传统过年需求。
郎章铭出生于皮影世家,他的爷爷郎自立是家族第四代传承人。郎章铭回忆道,小时候,爷爷所在的剧团常常乘着船沿水路前往运河边的村镇表演皮影戏。每当音乐响起,幕布上的人物便能“上天入地”,变幻无穷。
然而,皮影戏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郎章铭的父辈并未涉足这一行,直到2008年,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沈圣标找到了郎家,希望郎家后辈能接过这一传统艺术的接力棒。大学毕业后,郎章铭毅然决然地回到海宁,肩负起了“郎家班”的使命。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日益重视,海宁皮影戏重新焕发了生机。郎章铭介绍,虽然海宁皮影艺术团规模不大,但成员涵盖了老中青三代,最小的演员还是“00后”。艺术团每年演出超过300场,不仅在国内深受欢迎,还远赴伊朗、卡塔尔等海外舞台,将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呈现给全球观众。
在海外演出时,尽管语言不通,但孙悟空等经典形象、生动的配乐与表演依然能够触动观众的心弦。郎章铭在与各国皮影、木偶艺人的交流中,也汲取了不少灵感。他发现,一些皮影艺人将现代行为艺术融入传统演绎,为皮影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创新的过程中,海宁皮影艺术团结合海宁的历史名人资源,推出了《童年的金庸》《少年蒋百里》等剧目。同时,他们还运用灯光、投影技术,借助短视频平台传播皮影戏的台前幕后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古老艺术。
农历春节前夕,郎章铭和艺术团的伙伴们结束了最后一场表演,稍作休整后,便投入到后续的密集演出中。大年初一,他们便将再次登上舞台,用精彩的皮影戏为观众开启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