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中小学科学教育升级,每所小学将至少配1名硕士科学教师!

   时间:2025-01-24 19:19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指南围绕完善科学类课程体系、创新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条件、整合校内外资源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意见建议。

教育行政部门在《指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要求统筹教师配备、资源整合、评价改革和智慧赋能等工作。具体措施包括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确保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背景的硕士学位科学教师,并推动实现初中和高中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还强调了优化教师管理制度,完善评价体系,保障科学类课程教师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指南》还提出了配强科学副校长的要求。通过调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等力量,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发挥引领作用。同时,还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

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指南》要求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育纳入省市教师培训和“国培计划”等项目,通过系统规划培训体系和内容,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教学能力。

学校作为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指南》也对其提出了明确要求。学校需要强化科学教育在课程实施方案中的地位,明确科学教育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学段衔接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协同育人,形成跨学科学习项目,支持学生每学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

为了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指南》要求学校提升科学教育在课后服务中的比例,通过开展自然观测、科学探究、工程实践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科学学习体验。同时,还要加强校园科学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通过讲好科学家故事、展示国家科技成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究欲望。

在实验教学方面,《指南》强调了紧扣探究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加强科学教育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构建多样化的实验教学空间,完善设施设备和耗材供给。同时,还要依据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计划,提高开放性、探究性实验的比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查。

在科学教育评价方面,《指南》提出了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评价的要求。鼓励教师、学生、家长及社区等多方积极参与评价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求改进科学试题的内容设计,融入真实情境,增加探究性、实践性试题的比例,重点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整合校内外优质科学教育资源,《指南》提出了建立“1+N”结对制度的建议。就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和科技企业等机构,建立校内外常态联动机制,推动科学教育资源与校内科学教育的深度对接和供需匹配。还要求高中学校联合高校设立共享科学实验室、科研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研究和实验活动的机会。

科学类课程教师在《指南》中也承担着重要责任。他们被要求基于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聚焦综合实践改进课堂教学,围绕提升评价素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通过更新评价观念、增强评价意识、积极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最后,《指南》还强调了组织保障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明确中小学科学教育管理部门和职责,建立健全工作长效机制,统筹安排经费支持科学教育中心建设、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等工作。同时,还将中小学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督促做好科学教育国家课程落实、教师配备、实验教学装备配置等工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