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一种承载着悠久历史的民间舞蹈——安塞腰鼓,每逢春节便成为当地节日氛围的点睛之笔。这是一场文化之旅,带您走进被誉为“腰鼓之乡”的地方,感受那份独特的节日韵律。
春节前夕,陕西省安塞文化文物馆内,安塞腰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延河与一群鼓手正紧锣密鼓地排练。老队员携手新成员,准备在春节期间为民众献上精彩的过街表演。表演中,腰鼓、锣、铙、钹与唢呐齐鸣,领头的鼓手以哨声指挥,鼓手们随哨音变换动作,步伐矫健,气势恢宏。
安塞腰鼓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最初是戍边守塞士兵用以鼓舞士气的战鼓。随着时间的流逝,它逐渐演变成陕北人民庆祝节日的舞蹈。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腰鼓分为文鼓与武鼓两种,舞蹈动作多样,如“童子拜观音”、“绵羊碰头”等,每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刘延河作为安塞腰鼓的传承人,对腰鼓的表演技巧有着深刻的理解:“摇头摆尾要有力量,挥槌要猛,转身如虎,踢腿带劲。这些动作,都要打出精神来。”在他的指导下,鼓手们将腰鼓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安塞腰鼓已融合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和民歌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它传递出的自强不息、乐观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激励着无数陕北人民。每当鼓声响起,人们仿佛看到了龙腾虎跃的景象,感受到了那份来自黄土地的豪迈与激情。
近年来,安塞区积极推广腰鼓文化,通过“腰鼓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陕北人民的记忆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