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赋能,“天坑”专业能否华丽转身?

   时间:2025-01-22 13:16 来源:天脉网作者:顾雨柔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众多高校纷纷探索将这一前沿科技融入传统学科,以期推动学科转型与提质发展。同济大学与南京大学便是这一趋势中的佼佼者,两者分别发布了未来几年的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的战略。

同济大学通过其《同济大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提出要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学科转型提质。而南京大学则在规划2025年工作重点时,强调了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并特别指出要强化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高校对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视,也反映了其面对就业市场变化所做出的积极应对。

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一些曾经被视为“天坑”的传统专业,如土木工程、建筑学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些专业因学习难度大、就业前景不乐观而备受争议,但如今,通过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它们正逐渐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同济大学早在2017年就增设了智能建造专业,成为全国首批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153所高校开设了智能建造专业,其中不乏“双一流”高校。

p>智能建造专业不仅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也为企业提供了急需的智能建造技术人才。根据教育部和住建部的行业资源调查报告,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在智能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服务等领域存在明显短缺。未来十年,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比将达到20%,高等教育每年需培养至少30万人以满足市场需求。

除了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传统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例如,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联合开设的智能医学工程专业,就要求学生既要熟悉医学知识,又要掌握信息技术,以适应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随着AI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专业开始尝试“智能化”转型。然而,这种转型并非简单的改名换姓,而是需要真正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办出专业特色和时代特色。这不仅是对传统专业的优化升级,更是对考生和家长负责的表现。因此,高校在开设“智能+”专业时,必须明确回答这些专业到底“智能”在哪里,以及它们的“智能”性能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智能+材料、智能+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成为高校转型的热点。北京科技大学开设了全国首个材料智能技术本科专业,旨在推动新材料研发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西安交通大学则通过交叉融合信息通讯、计算机、工业工程等相关学科,培养智能制造领域的领军人才。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农林高校也在积极发力“新农科”建设,培养能够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林业科学有机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学科的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融入人工智能技术,高校不仅能够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还能够推动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未来,随着更多高校加入这一行列,相信会有更多的传统学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