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竞争秩序的议题始终占据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传统行业与新兴科技交融的关键时期。
回顾过去一年,互联网平台的旧有问题依旧悬而未决,存量竞争中的矛盾愈发尖锐。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虽然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但也伴随着安全与治理的诸多挑战。
为此,我们特别推出《2024年竞争秩序场报告》,聚焦电商、社交平台以及端侧AI三大板块,通过分析过去一年的经典案例,揭示竞争秩序的变迁与潜在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份问题清单,更是一张问题地图,旨在揭示市场秩序的裂痕,并探讨其对未来市场格局的影响。
在社交平台领域,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成为推动创新的关键力量。以2023年的妙鸭相机为例,其凭借“AI玩图”功能迅速走红,随后各大平台纷纷将AIGC技术融入业务,以期打造全新的互动体验。
微博在这一领域率先尝试,推出了“评论罗伯特”这一官方评论机器人,用户发布原创微博后,有机会收到机器人的自动回复。随后,微博又推出了一系列功能型AI账号,如“夸夸小猫猫”和“配图猫”,但这些账号多依赖于用户的主动交互,运营能力有限。
哔哩哔哩和小红书也在AI账号方面进行了探索,旨在提高信息理解效率。例如,哔哩哔哩的“AI视频小助理”可以自动生成视频内容总结,但同样以工具属性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商业价值。
相比之下,短视频平台在AIGC的应用上更为多元,创作属性更强。抖音将AI工具与短视频内容生产紧密结合,用户可以轻松调用生成式AI,如“AI特效”模块等。数据显示,抖音小程序“FacePlay”累计使用次数已超过1.1亿次。
然而,AIGC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治理难题。从真假难辨的生成内容到涉嫌侵权的作品,再到潜在的伦理争议,平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目前,平台主要关注的AIGC问题包括虚拟数字人直播、AI换脸、AI种草带货以及AI内容标识。
在虚拟数字人直播方面,各平台态度不一。微信视频号对其实施严格限制,而抖音和小红书则要求数字人直播需完成注册与备案。AI换脸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侵犯肖像权和商业化滥用上,尤其是被用于“种草式”隐性商业化内容时,容易涉及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问题。
AIGC侵权成为平台治理的难点之一。由于侵权成本低、取证难,如何合理且及时地保护用户权益成为重要挑战。业内普遍认为,对AIGC内容进行明确标注是最可行的解决方案,但实际执行效果仍有待提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2024年9月网信办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传播平台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核验,并在发布时添加显著提示标识。各平台也在针对AI应用的泛滥问题作出具体治理,如抖音对违规使用AI生成虚拟人物的行为进行处罚。
在司法层面,小红书的文生图产品Trik AI被诉侵权使用训练语料案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四位插画师指控大模型的运营方未经授权使用其美术作品进行AI模型训练,并应用于商业用途。该案目前仍在审理中。
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交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平台也需要积极应对治理难题,确保市场秩序的健康与稳定。